为了解时间银行及其他互助养老服务模式的发展情况,今年7月,湖南工商大学“老有所依”三下乡实践队前往长沙市湘仪社区、润龙社区、龙骨寺社区、文昌阁社区等多个社区开展调研。通过实地考察、与社区负责人和老年居民进行访谈、发放问卷,实践队以“时间银行”模式的发展为切入点,去发掘社区养老服务背后的故事,探索互助养老服务模式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以前我们社区有两位失独老人,老奶奶因病瘫痪了,老爷爷年纪也比较大,是我们的志愿者陪伴和照顾了他们几年,直到两位老人去世。”
“我们社区志愿者在‘爱心时间银行’项目期间共累积志愿服务时间将近两万小时。有一位周先生在搬离社区之后,每周二依然坚持骑行半个小时以上电动车赶来社区参与志愿服务活动。”
怎样让银发老人乐享晚年?随着几位社区负责人的动情讲述,“老有所依”实践队的队员们面前被勾画出一幅从“养老”到“享老”的幸福蓝图。
2023年底我国60岁以上人口数量逼近3亿,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增进老年人福祉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互助性养老服务”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举措之一。而“结对帮扶”、“互助幸福院”、“长者食堂”、“时间银行”,这些都是近几年各地在积极探索的互助养老新模式,其中以“时间存储,共享服务”为理念的“时间银行”比较具有代表性,2021年开始在长沙市的多个社区进行了试点。

图为龙骨寺社区“爱心时间银行”相关记载 通讯员陆嘉媛供图
在这些试点社区,时间银行模式的推广往往是和社区养老志愿服务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为老人提供的志愿服务时长可以存储在爱心存折中,按照一定时长兑换积分,以积分兑换服务或者物资,这是对志愿者的一种激励机制。志愿者包括社工机构的专业社工、大学生,也包括社区居民中的青壮年和低龄老年人。龙骨寺社区在“爱心时间银行”项目期间共累积时间19971小时,发展了1690名志愿者,润龙社区也发展了1000余名志愿者。他们提供的养老服务并不局限于对特困、残疾、孤寡老人提供助餐、助洁、助医、陪伴、心理慰籍等,还发展到为社区的所有老人提供文化养老和教育养老服务。“让天下人的晚年都幸福起来”,让社区老人在晚年生活中切身感受到温暖与爱。润龙社区黄茜书记向实践队员介绍了养老服务中心展示墙上的书画作者之一——万老师,“她从一个原来整天围在麻将桌边的退休老人,成为了现在的长沙书法协会会员”。自来到润龙社区之后,她便成为养老服务中心的“常客”,从服务对象变成书法课的志愿者老师,每周给老年课堂的学员们上课,老年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心态也更加年轻了。志愿者还会定期为社区老人带来居家上门服务、为独居高龄老人们集体举办生日会……在互助服务中,社区居民从陌生到熟悉,空巢老人们的孤独和焦虑情绪也得到了缓解,不仅实现了“老有所养”,而且还实现了“老有所为”和“老有所乐”。

图为湘仪社区老人生活照 通讯员陆嘉媛供图
目前长沙市的“时间银行”项目试点因为名称的问题暂时中止,但是其所构建的互助养老模式仍然是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重要补充,因此在其他城市以“爱心时间”、“公益时间”、“银发伙伴”的名称继续运行。当然以此为代表的互助养老模式也还存在体制性、机制性问题,面临政策支持不明确、专业人才不足、服务兑换标准不统一等挑战。湘仪社区何如莹书记在访谈中提到,“要想将这个项目真正可持续发展下去,就应将它变成一个真正政府推行的项目,它需要统一的政策支持、资金支持。”

图为湘仪社区何如莹书记接受访谈照 通讯员陆嘉媛供图

图为实践队员在文昌阁养老服务中心合照 通讯员陆嘉媛供图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在此次“三下乡”实践活动中,实践队看到了“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的生命力,也了解到其发展中面临的挑战。不管是“时间银行”还是其他互助养老项目,其核心始终是动员多元社会力量提供养老服务,强调互惠互助和资源共享,致力于让老年人群得到更低成本、更加精准的社会关怀和照顾,让老年居民真正感受到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依的温暖与幸福。实践队也将在借鉴其他地区经验的同时,继续探索互助养老新模式,致力于让每位银发老人都能拥有幸福美满的晚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