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工人运动是工人阶级觉醒,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产物。江西拥有丰富的红色历史沉淀,见证了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研究江西工人运动,不仅是对中国工人运动史的重要补充和完善,更是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工作和工人运动发展的有益借鉴。苏州大学“赣工星火研创社”暑期实践团队在进行理论学习和实地探访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了对这一段历史的认识,也对实践中发现的红色产业发展问题提出了参考方案。尽管江西的红色资源相当丰富,江西省也高度重视红色旅游的发展,努力打造“全国红色旅游首选地”。但仍存在产业链延伸不够,游客驻留时间短、人均消费低,部分景区运营管理和服务水平有待提高等相关问题。团队响应习总书记“爱国主义教育要加强,红色基因是要验证的”的号召,提出相关建议,呼吁各派共同努力,弘扬工运精神,推动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走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关键词:党史、工人运动、红色文旅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将开展工人运动作为工作重心。1922年9月14日,在江西安源爆发了闻名全国的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领导并取得完全胜利的工人斗争,极大地激励了全国工人的斗志。这次罢工不仅树立了中国工人运动的一面旗帜,还扩大了党的影响,是党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工人运动的光辉典范。罢工胜利后,安源工人运动在党组织的领导下,逐渐形成了以党为核心,以青年团为助手和后备军,以工人俱乐部为公开组织形式的一整套工运体系。
大革命失败后,江西工人运动逐渐从罢工斗争向工农联合武装暴动转变。在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积极推动工人运动与农民暴动的结合,探索了根据地工人运动的新模式。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江西工人运动为苏维埃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写下了光辉篇章,积累了丰富经验,树立了不朽丰碑。红土江西是中国工运事业的初期发展地、重要转型地和伟大预演地,是中国工人运动的摇篮。
一、革命历程:以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为例
(一)背景
1.路矿结合的产业条件
安源拥有着“路矿结合”的独特条件,丰富的煤炭资源使其在清代就得到了政府的关注。1898 年,近代萍乡煤矿创建,后来,为了运送煤和焦炭,当时的清政府修建了株萍铁路,萍乡煤矿和株萍铁路被合称为安源路矿。萍乡煤矿是中国十大矿山之一,是当时的“江南煤都”,对全中国的社会、经济、政治状况都有着重大的影响。而株萍铁路连接着湘江航运线和粤汉铁路,是安源矿区和外界联系的纽带,也是连接江西、湖南、湖北的一条重要道路。这样路矿结合的产业条件促进了工人运动的兴起。
2.安源工人的规模及素质条件
安源处于湘赣两省的交界地带,是工人聚集度最高的地方。虽然这里距离大城市较远,但是较为发达的铁路为工人们增长见识、拓宽眼界创造了条件。另外,路局中许多的机械师和技师的受教育程度一般要高于矿局的工人,所以,路局中的工人常常在路矿的斗争中起到了带头和组织的作用。
3.压迫带来反抗
路矿两局共有工人1.3万余人。萍乡煤矿是当时中国最大的工业企业——汉冶萍公司的主要厂矿之一,汉冶萍公司景当时最大的官僚买办企业,受日本帝国主义的控制。安源路矿工人在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和官僚买办“三座大山”的压榨下,过着悲惨的生活。
1921年,毛泽东主席曾到安源进行实地调研,发现当地工人对改善现状的呼声很高,且曾多次自发组织小规模反抗剥削压迫的运动,具备了一定的革命斗争的条件。这次实地调研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安源路矿开展工作的开始,并且对之后开展安源工人运动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作用。
另外,汉阳钢铁厂工人罢工的胜利,给了安源工人很大的鼓舞,促进了罢工的发生。
(二)过程
由于产业重要、工人众多而且富于反抗斗争传统,安源路矿成为中国共产党最初开展工人运动的重点区域。1921年秋,毛泽东同志亲自到安源路矿工人中开展工作。随后,党又派李立三同志去安源常驻,先后在工人中建立起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和共产党支部,成立了工人俱乐部。
1922年2月,中共安源路矿支部正式成立,5月,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成立。李立三任总指挥,刘少奇任俱乐部全权代表。
罢工前,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发表了《萍乡安源路矿工人罢工宣言》,提出保障工人权利、改善工人福利待遇等正当要求。
1922年,萍乡县署正式布告查封俱乐部,路矿当局一连三月拖欠工人工资,使工人生活陷入绝境,工人俱乐部提出的保护俱乐部和改善工人待遇等要求没有得到答复。这进一步激化了安源工人和路矿当局之间的矛盾,9月14日凌晨,1.7万多名工人举行大罢工,并发表了罢工宣言,提出多项交涉条件。工人们组织了工人纠察队,维持秩序,保护设备。
罢工工人与路矿当局进行了激烈的斗争,包括谈判、示威等。最终,在工人们的英勇斗争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声援下,路矿当局不得不做出让步。
在大罢工中,共产党人李立三任罢工总指挥。路矿当局勾结军阀派兵企图镇压。工人们挫败路矿当局收买工贼复工、企图暗杀李立三等阴谋,刘少奇作为代表与路矿当局进行谈判,迫使他们答应了工人提出的13项条件,18日早晨,双方在罢工条件上签字,罢工取得了完全的胜利。
安源路矿罢工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领导并取得完全胜利的罢工斗争,是中国工人运动史上的一次壮举,显示了中国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
二、现代红色产业发展
江西的红色资源得天独厚,据统计,全省共有革命遗址、旧址和纪念物2344个,这些宝贵的红色遗产遍布全省87个县(市、区),为红色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井冈山、瑞金、南昌等地,作为红色旅游的明星景点,每年吸引着数以百万计的游客前来参观学习。红色旅游已成为江西旅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接待总人数和总收入均占据全省旅游总量的显著比例。
在产业发展方面,江西红色旅游市场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随着旅游消费结构的升级和游客需求的多样化,江西红色旅游不再局限于简单的参观游览,而是逐渐向深度体验、教育研学等方向拓展。通过挖掘红色文化的内涵,打造特色旅游产品,江西红色旅游实现了从“量的增长”到“质效双升”的转变。
同时,江西还积极推动红色旅游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通过“红色+绿色”、“红色+古色”等模式,将红色旅游与乡村旅游、生态旅游等相结合,形成了多元化的旅游产品体系。此外,江西还注重红色旅游与教育培训、文化创意等产业的深度融合,推动红色旅游产业链的延伸和拓展。
然而,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江西红色产业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首先,部分红色旅游景区和景点的开发仍处于初级阶段,存在文化内涵挖掘不足、体验性产品缺乏等问题,难以满足游客日益增长的多元化需求。其次,红色旅游产业链延伸不够,缺乏集观赏性、体验性、娱乐性、教育性于一体的复合型旅游产品,导致游客驻留时间短、人均消费低。此外,红色旅游专业人才匮乏,景区运营管理和服务水平有待提高,也是制约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研究价值及动因
(一)江西工人运动的时代价值
1.历史镜鉴与经验传承
江西工人运动,特别是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等历史事件,是中国工人阶级早期斗争的光辉篇章。这些斗争不仅展现了工人阶级的团结和力量,更为后来的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和精神财富。现代研究这些事件,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工人阶级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传承和弘扬工人阶级的优良传统和奋斗精神。
2.工人权益与劳动关系
江西工人运动的历史表明,维护工人权益、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是工人运动的重要目标。现代研究中,可以借鉴这些历史经验,探讨如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更好地维护工人权益,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3.社会治理与制度建设
江西工人运动在推动社会治理和制度建设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研究这些历史事件,我们可以了解工人阶级在推动社会进步、完善治理体系方面的贡献,为现代社会治理和制度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二)江西工人运动与社会主义中国化的关系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探索
江西工人运动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实践探索之一。在斗争中,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工人运动实际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人运动理论和策略。这一实践探索为后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2.工人阶级与社会主义建设的主体力量
江西工人运动的历史表明,工人阶级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主体力量。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工人阶级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通过研究江西工人运动,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工人阶级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和重要作用,为新时代加强工人阶级队伍建设提供有力支持。
3.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坚持
江西工人运动的历史也是中国共产党人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历程之一。在斗争中,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总结经验教训,逐步形成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这一探索过程对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三)研究动因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红色基因就是要传承。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经历了多少坎坷,创造了多少奇迹,要让后代牢记,我们要不忘初心,永远不可迷失了方向和道路。”正是在习总书记的号召下,为了进一步发扬先辈们不惧牺牲的革命意志,让这一段红色的故事为更多人所知,“赣工星火研创社”暑期实践团队在暑假赴江西进行实地考察,去近距离感受历久弥新的革命精神,对江西红色产业发展提出自己的所感所悟。
在学习和传承红色文化之余,推动跨学科交流,推动复合型人才发展,更好适应国家建设和时代需求。适应数字化时代,将学术研究与数字化相结合,更好的与时代接轨,更好的推动学术发展。提升学术能力的同时,加深对江西工人运动研究探索,推动新发现新成果。更好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道路,推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索,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
响应习近平总书记“传承好红色基因”的号召,与时代同频共振,加强青年大学生的历史认同感,激励青年大学生在新时代继承优良品质,担起时代责任,积极投身到服务大众、建设美好社会的伟大事业中来。在团队合作的过程中,培养实践能力与合作精神,为未来的成长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以实际行动发扬推广江西工人运动文化,让革命精神的“星火”长存。
四、调研方式
(一)调研思路
在本次实践活动中,团队采取线上、线下调研相结合的方式,在理清江西工人运动源起与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力求发掘这段光辉历史背后的红色文化资源、领悟并传承发扬革命精神。
线上调研组通过文献搜集、江西红色资源整理和分析等工作,梳理出了江西工人运动历史的大致脉络,并为线下调研工作提供指导。
线下调研组随后前往江西进行实地考察,先后参观走访了江西革命烈士纪念堂、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南昌红色记忆展示馆以及安源路矿工人起义纪念馆等景点,搜集整理了第一手素材资料。团队更深刻地领悟了江西工人运动中展现出的坚定的革命信念和勇敢的斗争精神。
团队随后通过制作H5互动页面和纪录片、撰写通讯、感想和在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平台发布推送投稿等形式,力图将这段铭刻光辉斗争的历史传播开去,扩大江西工人运动精神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充分发挥其时代价值,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传播添砖加瓦。
(二)具体方法
1.文献分析法
文献分析法是对书面材料、出版物和其他形式的文献进行系统地审查和分析,以获取有关特定主题或问题的信息,并以此得出研究结论的研究方法。在进行线下实地考察之前,团队通过互联网等途径广泛搜集了江西工人运动发展历程的相关研究文献,梳理出了江西工人运动的大致时间线和重要事件,综合文献研究的不同话题及其结论,团队也得出了对江西工人运动精神的大致认识,并确定了线下实地考察的目标、行程安排等。
2.实地调查法
实地调查法是研究者直接进入研究场景,通过观察、访谈、参与和体验等方式来收集数据和材料的研究方法。团队的线下调研小组于八月上旬前往江西南昌、萍乡等地进行实地考察。考察共分为四天。团队成员为广泛、准确搜集素材资料,先后前往江西革命烈士纪念堂、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南昌红色记忆展示馆和安源路矿工人起义纪念馆等地,在征得景区官方同意后采取走访录像、参观拍摄等方式,收集江西工人运动历史的第一手资料,为后续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3.案例研究法
案例研究法是通过深入研究特定的某一或某几个案例,以探索较为复杂的课题的研究方法。团队成员为探寻江西工人运动的源起及其后续发展历程,选取“安源路矿工人起义”和“南昌八一起义”等革命事件为着眼点,对这些标志性事件及其内在联系进行了重点研究,进行了大量的文献和史料搜集工作,对革命精神和文化的一脉相承也产生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同时通过同一或不同城市的不同景点比较,对江西红色产业发展进行剖析。
五、调研结果和发现
(一)相关收获
在具体实践上,成员们深化了对江西作为近代工人运动的发源地的地位的认识。毛主席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写道:“江西农村起义比哪一省都要普遍。”在对江西省革命烈士纪念堂的参观中,团队成员们了解了部分烈士的生平事迹和与其相关的重要史实;南昌八一起义是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团队成员们通过馆内的展览和5GVR体验馆,理清了党领导下的工人运动的发展脉络;南昌红色记忆展示馆中主要包含江西工人运动历史的珍贵文物,团队成员们也在这里首次考察了安源在江西革命历程中的首发地位,以及土地革命前期各地武装暴动的旗帜;在安源路矿工人起义纪念馆,团队成员借助多媒体馆深入学习了安源路矿工人起义的重要时间节点。
在精神涵养上,领悟工人运动中宝贵的精神品质。工人运动精神指的是中国工人阶级和工人运动的精神,是工人运动中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工运精神是在中国工人阶级长期斗争中形成的,包括近代以来的工人运动和现代化建设中的工人阶级,也是工人运动中的一种革命精神。这种精神强调了工人阶级的革命性和斗争性,体现了工人阶级的集体主义和社会责任感,也表现了工人阶级对于实现自己权益的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江西作为工人运动的起源地,其中体现的工人运动精神可谓一脉相承,代代相传。
在当代发展上,探索塑造具有时代价值的革命文化认同的路径。革命不仅仅是一系列政治事件的集合,它更是一种深刻的社会变革过程,其中包含了对旧秩序的反抗和对新社会秩序的追求。革命认同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多层次的过程,它涉及到意识形态的传播、社会动员、以及个体与集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在江西工人运动的历史演进过程中,形成了宝贵的革命文化和精神财富。新时代的革命认同塑造,需要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对革命精神进行创新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这意味着要将革命精神与当代社会的实际问题相结合,如社会公正、环境保护、科技创新等,使之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充分发挥其时代价值。
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探索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这一过程中,江西工人运动作为重要的历史阶段和实践领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通过对江西工人运动的研究,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任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二)存在问题
1.宣传力度与知名度
宣传力度上,江西红色文化的传播渠道相对单一,主要依赖于传统媒体和线下活动,而新媒体和互联网平台的利用还不够充分,导致信息传播范围受限。很多红色景点如红色记忆纪念馆往往依赖于线上线下仔细的发掘。
知名度上,社会大众对江西革命历史的重视和了解程度较为不足。线下调研小组在实地考察中发现,除主流热门景区如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外,南昌红色记忆展示馆、江西革命烈士纪念堂和萍乡安源路矿工人运动起义纪念馆的游客数量显著偏低。其中部分景区工作人员也表示,前来参观的游客数量一整年均较少。该现象反映社会大众普遍对江西工人运动缺乏深入了解的热情。
2.宣传内容与形式
内容挖掘不足。江西红色文化资源的内涵丰富,但部分宣传内容停留在表面,缺乏对红色文化深层次、多角度的挖掘和阐释,难以吸引公众特别是年轻人的关注。
形式创新不够。在宣传形式上,江西红色文化仍较多采用传统的展览、讲解等方式,缺乏与现代科技、文化创意产业的深度融合,难以形成具有吸引力的传播产品。景区仍然采取传统的纪念币等形式进行销售,难以出现破圈的爆款。
3.融合发展问题
融合发展不足。江西红色文化与旅游、教育、文创等产业的融合发展还不够深入,缺乏集观赏性、体验性、娱乐性、教育性于一体的复合型旅游产品,难以满足游客的多元化需求。
产业链延伸不够。红色旅游产业链尚未形成完整的闭环,上下游产业之间的联动效应不明显,导致红色旅游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未能充分发挥。
4.基础设施与配套服务
基础设施薄弱。部分红色旅游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如交通不便、住宿条件差等,影响了游客的游览体验和满意度。如位于萍乡的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尽管博物馆内详尽地展览了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的始末,其周边的许多旧址也保存完好。但由于其相对偏远,名声不响,几乎鲜有人至。
配套服务不完善。在餐饮、购物、娱乐等方面,红色旅游景区的配套服务还不够完善,难以满足游客的多样化需求。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虽占地甚广,但相关配套设施屈指可数。
5.人才队伍建设
专业人才匮乏。江西红色文化宣传和发展领域缺乏专业的策划、营销、管理等方面的人才,导致宣传效果和发展水平受到限制。在部分景点往往缺少相关解说人员,只有少数安保人员。
六、相关建议
结合江西红色文化产业现状和上文中提到的多数问题,提出一下几点发展参考:
在宣传推广方面,江西可以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平台和渠道加大对红色旅游的宣传力度。通过举办红色旅游文化节、红色旅游博览会等活动扩大影响力;通过制作高质量的红色旅游宣传片、宣传册等宣传材料提升知名度;通过加强与国内外旅游机构和旅游企业的合作拓展市场渠道。
在融合创新方面,江西可以继续深化红色旅游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通过引入现代科技手段,如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打造沉浸式、互动式的红色旅游体验产品。同时,江西也可以加强红色旅游与教育培训的结合,开发红色研学课程和产品,满足广大游客特别是青少年群体的学习需求。
此外,江西还可以推动红色旅游的数智化转型。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红色旅游资源进行数字化、智能化管理。通过构建红色旅游数字平台、推广智慧旅游服务等措施,提升红色旅游的智慧化服务水平和管理效能。
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江西也可以加强红色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通过与高校、研究机构等合作建立人才培养基地和实训基地等方式,培养一批高素质的红色旅游专业人才。同时,江西还将加强与国际国内知名旅游企业和机构的交流合作,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技术手段,提升红色旅游产业的国际化水平。
根据《江西省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2024—2028年)》,江西也将致力于提升红色旅游的品质和内涵,打造全国红色旅游首选目的地和全国红色基因传承示范区。期待在发展规划实行的过程中,可以进一步完善红色文化产业链,打造有江西特色的红色文旅。
七、调研总结
通过本次实践活动,团队在全面梳理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的历史脉络与深远意义的同时,也深入探索了江西工人运动的历史价值与红色文化的传承发展。不仅加深了对江西作为近代工人运动发源地地位的认识,更领悟到了工人运动中蕴含的宝贵精神品质。
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独立领导并取得完全胜利的工人运动,不仅开创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工人运动的历史新篇章,还孕育了生生不息的安源精神,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宝贵精神财富。这一历史事件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近代反帝反封建革命进程中工人运动的价值,更为新时代工运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
在实践过程中,团队也发现了红色旅游发展中的一些问题与机遇。江西拥有丰富的红色资源,但部分红色景点的关注度与其历史价值并不成正比。在未来的发展中,仍需要进一步加强红色资源的保护利用,提升红色旅游景区的设施水平,丰富红色旅游产品的供给,同时推动红色旅游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创新红色文化传播方式,提升红色旅游的智慧化服务水平和管理效能。期待江西能在在传承与创新的双重驱动下,将进一步发展红色产业、宣传革命文化。
参考文献
罗燕妮,钱力.安源路矿工人运动与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斗争的关系[J].萍乡学院学报,2023,(第4期):20-23.
邵蔚旸,欧阳浩顺.安源路矿工人革命运动的发展历程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23,(第22期):152-154.
陈埠晶.论安源路矿工人革命运动对中国革命的贡献[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第2期).
《江西工人运动简史》编委会. 江西工人运动简史[M]. 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2023.08.
任春山,欧阳华,万年辉.安源工人运动在中国工人运动史上的地位和作用[J].中国工运,2022,(第4期):2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