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青火志愿行:阳戏双声唱,渝音助绕梁

发布时间:2024-08-09 关注: 一键复制网址
为响应新时代国家对乡村振兴的号召与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由重庆大学18名学生组成的“青风渝火”实践团于7月19日到达支教地酉阳兴隆,开展为期两周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本次实践,重庆大学“青风渝火”实践团致力于传递优秀传统文化的火炬,深耕助学支教。以兴隆阳戏为线索,串联“调研-教学-宣传”这一思路,挖掘两位传承人的故事,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课堂,旨在促进本土文化薪火相传、焕发新采。
图一:“青风渝火”实践团在两元小学校前集合
青火调研,走近阳戏
在兴隆村村支书冉书记的带领下,“青风渝火”调研小队采访了两位非物质文化遗产阳戏的传承人——吴西禄老先生与任荣才老先生,获取了他们关于阳戏珍贵的记忆和对该传统文化的独特见解。

阳戏,起源于酉阳西部,广泛流传于铜鼓、丁市等地,因其以木面具为视觉特色,又称脸壳戏。阳戏的文化根源可追溯至“傩仪”,数百年来吸收地方土戏和花灯唱腔的特色,逐渐形成如今生独具土家民族特色的艺术风貌。
阳戏发源于武陵山区,由于地形封闭和交通阻隔,其唱腔和具体唱词难以实现统一,长久以来无固定剧本。因此,兴隆阳戏的主要剧目如《帝王将相》《穆桂英》等,均彰显出浓厚的本地特色。与其他剧种不同的是,阳戏不仅演绎历史故事,还积极与时俱进,将绿色发展等国家理念融入传统剧目,致力于歌颂党和国家的成就,传播正能量。
图二:任荣才老先生向实践团介绍兴隆阳戏
然而,由于地区间腔调差异大,加上传承与发展完全依赖于口传心授,阳戏如今已经濒于失传。得知阳戏举步维艰的发展现状,实践团决定将阳戏科普融入支教课程中。
阳戏非遗,走进课堂
为了在兴隆学子心中种下传承阳戏的种子,“青风渝火”全体成员经过多次深入的思维碰撞与策略制定,决定将阳戏调研结果与支教课程结合起来,精心策划了一堂主题为以“阳戏&爱绿”且以学习阳戏的对子念法以及阳戏腔调的演唱作为课程的核心内容的非遗阳戏专题课。
这一主题旨在通过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工作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理念相融合,借助绿色发展的核心思想推动非遗文化的现代化发展,具体实践即将兴隆村的地名巧妙融入阳戏腔调之中,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情感,激发他们保护环境的自觉意识与发展绿色经济的蓬勃动力。
很快,同学们迎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非遗课堂。小王老师先向大家介绍了阳戏的背景知识:前至历史渊源,后至新时代特色。
图三:实践团成员讲解阳戏课程
随后,任荣才老先生亲自指导兴隆学子,教授他们如何用阳戏的独特腔调唱出兴隆美景的韵味。比如兴隆村各个方位的标志性地形,“大宝顶”、“笔架山”等。任荣才老先生边唱边演,小朋友们也随之齐声高唱。师生间的教与学,不仅熟悉了阳戏的腔调,还牢记了兴隆的地名,将祖祖辈辈传下来的宝贵知识深植于心。未来,愿兴隆学子能在新时代的浪潮中,继续传承并弘扬阳戏艺术,让它在新的舞台上绽放光彩!”
“教育推动改变,助力乡村振兴”——这不仅是“青风渝火”实践团支教之行的初心与使命,更是重庆大学学子们扎根大山、服务社会的坚定信念。他们将以实际行动,为传统文化在乡村的传承与发展贡献力量,让阳戏之声响彻乡村的每一个角落,共同绘就乡村振兴的壮丽画卷。每一次文化的传承,都是对历史的尊重与未来的期许;每一次教育的投入,都是对乡村发展的深切关怀与长远布局。让我们共同期待,当更多的青年学子投身于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中,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将如何交织出更加绚烂的篇章,为这片古老的土地带来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留给后人无尽的思考与启迪。
作者:多彩大学生网 来源:多彩大学生网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青火志愿行:阳戏双声唱,渝音助绕梁
  • 广财学子三下乡:青狮舞动揭阳情,文化根脉心相传
  • 一寸山河一寸血,黑土英魂烈士情
  • 一寸山河一寸血,黑土英魂烈士情
  • 2024年7月1日到15日,北华航天工业学院暑期三下乡“星火∙铸魂”小队预期计划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东北抗联纪念馆取得完美结
  • 08-09
  • 阳山启智,简水润心:乡村振兴,梦想启航—西南石油大学外国语学院枝繁·简心向阳实践队赴简阳市
  • 湘遇彝良,携手同行:中南大学暑期支教实践团与花桥小学师生见面会
  • 青年深耕乡村沃野,推普助力文明振兴——中南大学“推普助力乡村振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