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各种教学都有其内在的规律方法,但没有固定的教学模版,生搬硬套、“拿来主义”是行不通的,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去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动态地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在此次去往黄石市阳新县浮屠镇初中的支教体验中,我便切实体会到了这句话的含义及重要性。在支教活动的第一天,我选择的授课内容是“书法字体的学习”,简单为这里的孩子们讲解了各种书法字体的特点,并通过视频的形式让学生欣赏对应书法字体的名家作品。可是孩子们兴致缺缺,即使是视频,他们也不太提得起兴趣,可能因为我是新面孔,给了我一个面子,愿意看着屏幕,可是从他们的反应中,我深知我这堂课是失败的,但我也只能硬着头皮上完这堂课,最后以我要求他们一笔一划、工工整整地写了一篇楷书作业而草草收尾。
下课铃声响起,不仅是解放了他们,同样让我这个不被感兴趣的老师得到了解放。我想要做出改变,让课堂不再僵硬,于是我开始观察,想要知道学生们在什么课上会比较积极,怎样的形式他们会更加感兴趣,同时在课下我也问了一些学生他们对于书法的看法。最终发现,他们喜欢手工课、音乐课以及美术课等等他们本身感兴趣的东西。而对于一些“无趣”的课程,大多数学生则是由于他们对学习的“功利心”以及上课时老师吸引他们的一些手段,从而愿意去学习。
书法课就是这里大多数学生不太感兴趣的尴尬课程了,“行书”、“隶书”这些相对来说,对他们没有那么“有用”,且不有趣,他们当然提不去精神去学习。但以我目前的能力,我无法让他们对书法感兴趣,我能想到的只能从学习的功利性角度,让他们愿意学习书法。不仅如此,从第一堂课他们给我交上来的楷书作品来看,这些孩子写字好看的很少,甚至很多孩子的字迹谈不上工整。综合从这两方面来看,我决定让他们从应试的角度,愿意去学习书法,教这些孩子学习运笔,让他们的学会笔画在字体中的穿插和避让,从而书写出结构紧密、规范、舒展的字体。
我在黑板上示范,以实例来教他们如何去下笔,如何去调整笔画的间距等等。学生们不再像第一堂课那样,身在教室,心在别处了。这些孩子们愿意将视线放在我所教授的知识上去,抬头仔细观察我的运笔,低头认真应用于自己的方格之中。
孩子们的态度的变化,以及行动的转变,也体现在了他们交上来的作品上。第一堂课,他们给我交上来的作品,即使我仅仅要求他们字迹工整,一笔一划,可是很多孩子在交上来的作品中仍旧出现了字迹潦草、连笔的现象。但在这堂课后,绝大多数的作品都是满足了我的最低要求,并有明显想要写出笔锋的痕迹的。
随着练习时间的加长,他们的进步也越来越明显,笔锋相对于最开始,已经变得自然一些了。但是很遗憾,因为只有短短的不到十五天的时间,我无法看到他们更加显著的进步,但我依旧感到满足的是,在这段时间里,孩子们愿意听我授课,愿意学习去练字,能够有一定的提升,甚至或许有学生因为这段时间的学习,会想要去持续地练字。这已经使我觉得这段时间的努力没有白费,能为他们的成长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在支教后期,我们的重心转移,不再是落在授课上,而是放在了班级管理上。一个班级的学生性格不一,有“好学生”,当然也会有“坏学生”。但对于所谓的“坏学生”的称呼,我并不赞同,他们很多只是单纯不太爱学习课堂知识,但并不代表他们就是“坏学生”。
最初,这些“坏学生”早读不读书,甚至在我走到他们身边,提醒他们读书的时候,也仅仅只是盯着书看一下,因此我对他们有了印象,开始格外关注他们。想要为他们做些什么,我主动和他们谈话,询问他们为什么不愿意读书,最开始他们根本不搭理我,但在我的坚持下,他们愿意回答我一些问题了。
有些学生在早期的学习中,由于各种复杂的心理活动,不愿意学习,和家长老师对着干。而在后面,即使他们想要去学,想要追上进度,就没有那么容易了,觉得自己赶不上了,干脆就放弃了。
其中一个学生尤其让我印象深刻,他是班上十分鲜明的“坏学生”,可在我和他接触更多后,我发现他体育很好,是他们班上的体育委员,在跑操期间,对于班级的管理,他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我尝试着劝说他去学习一些课本知识,选择了一个相对简单的题目,我问他这一题会吗?他不出声,于是我耐心教他,直到看着他的神情发生了变化,我接着鼓励他,现在开始学习也并不晚……他的态度终于软化了一些,在该学习的时候,他愿意去学习,我去问他“这题会不会”,他会回答我是否会,在我给他讲题的时候,他也愿意去听,并给我回应。虽然在碰到不会的题目的时候,他仍然不会愿意主动去问我,但是我也为他有开始愿意学习这样的倾向而感到高兴。或许在我们离开后的某一天,他会愿意主动去问老师。
支教的时光一晃而过,很快就到了说再见的时候。他们主动给我送了一些小礼物,而我也回赠了我的祝福,互道有缘再见。
和他们的相处中,我获益良多,深刻意识到了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重要性,以及生搬硬套一种教学方法在实际演练中并不可取。虽然时间受限,我能为他们做的也有限,无法让他们的楷书作品变得非常美观,无法让所谓的“坏学生”变成“好学生”,但是看着他们都有变化、都有进步,这便是我此次支教活动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