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新月异的时代背景下,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和交流的媒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普通话,作为国家的通用语言,不仅是中华民族大家庭内部的通用语言,更是连接不同地域、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的重要工具。近期,由四川农业大学星禾实践团红缘共耕队发起的一项返回家乡活动,掀起了一股探索普通话使用情况的热潮。此次活动旨在通过深入采访,了解大学生群体及社会对普通话的认知、使用现状及推广建议,为推动普通话的普及与应用贡献青春力量。
(图为红缘共耕队部分队员合影 扬乐蕊 摄)
7月3日以后,四川农业大学星禾社会实践团红缘共耕队成员陆续返回家乡,成员们穿梭于家乡的街头巷尾,走进农户家中,与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乡亲们展开了亲切的交流。她们发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教育的普及,普通话作为全国通用的官方语言,在家乡的使用频率和水平正悄然发生着变化。采访中,不少年轻一代的受访者表示,由于学校教育的强化和多媒体平台的广泛影响,他们的普通话水平普遍较高,无论是在学习、工作还是日常生活中,都能自如地运用普通话进行交流。同时,许多中老年人也开始积极学习普通话,以适应日益增长的社交和工作需求,这一现象在城市和乡村均有所体现。
尽管普通话的普及程度不断提高,但家乡方言依然是连接乡情的重要纽带。红缘共耕队成员涂悦在采访中认识到普通话普及程度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1.地区差异:不同地区的普通话普及程度存在显著差异。一些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普通话使用较为普及,而部分农村地区或少数民族聚居区,由于历史、语言习惯等原因,普通话普及率较低。2.年龄层次:年轻一代相比老年群体更倾向于使用普通话,而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更多地使用方言。
涂悦还发现普通话的使用在发音准确性也存在问题1.口音影响:受访者中普遍存在因方言口音影响而导致的普通话发音不准确问题,如平翘舌不分、前后鼻音混淆等。2.语调与节奏:部分人在说普通话时,难以掌握标准的语调变化和语言节奏,使得表达显得生硬或不自然。
(图为涂悦进行采访 涂悦 摄)
此次采访后,受访者纷纷表示在许多家庭聚会和社区活动中,方言仍然是主要的交流工具,它承载着地域文化和历史记忆,让人们感受到浓浓的乡愁,方言与普通话并不矛盾,两者在不同场合下各有其用,共同丰富了人们的语言生活。
在调研过程中,红缘共耕队成员潘莹莹也注意到了普通话推广过程中面临的一些挑战。教育资源在地区间的分配不均,导致部分地区普通话教育质量参差不齐,影响学生的普通话学习效果。对于成年人来说,缺乏系统的普通话培训和练习机会,难以有效提高普通话水平。特别是对于部分偏远地区或老年群体,由于资源有限和学习难度较大,普通话水平相对滞后。对此,红缘共耕队成员们建议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加大投入,通过开设公益课程、利用互联网资源等方式,为这些群体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支持。
(图为潘莹莹进行采访 潘莹莹 摄)
同时,成员们也看到了普通话普及带来的广阔机遇。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掌握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将成为乡亲们走出乡村、融入更广阔世界的重要桥梁。
此次大学生返乡采访活动,不仅让青年学子们亲身体验到了家乡的发展变化,更让她们深刻认识到普通话在促进社会交流、推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未来,这群年轻人将带着这份收获与感悟,继续努力学习,为家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随着红缘共耕队成员们的脚步渐行渐远,但她们留下的关于家乡普通话使用情况的宝贵资料,将成为我们了解社会变迁、推动语言文化发展的重要参考。让我们共同期待,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普通话与方言交相辉映,共同书写出更加多彩的文化篇章。
(图:扬乐蕊 涂悦 潘莹莹/文:扬乐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