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农情系心间,下乡探寻觅门径
农业农村的可持续发展不是一日之功,共同富裕的实现也并非一蹴而就,两者的关键在于提升乡村发展的内在韧性。为针对性地探索我国沿海地区乡村在面临内外环境变迁的双重冲击之下,应该如何保持“内核稳定、与时俱进”,曲阜师范大学心系农情实践队于2023年12月赴日照市棋山镇长宁村开展实地调研,我很荣幸能作为心系农情实践队的一员参与此次意义非凡的调研活动。我也非常好奇这样一个典型的农耕村落是怎样在日新月异的时代条件下继续蓬勃生长、焕发新颜的。
解剖麻雀提质量,多管齐下探民意
在支部书记胡书记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长宁村。胡书记边走边向我们介绍说,由于地处山区,早些年村里经济十分困难,几百户村民连饭都吃不饱。近些年由于开采矿山和石料,村里的经济才渐渐好转,但随之而来的是严重的污染问题。村庄周边的矿山、采砂场、采石场等重污染工业密布,即便冬季已经关停,但仍然灰尘漫天,近处的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刺鼻的油气味。说着,胡书记向我们指了指远处高耸的机器和工厂。进入村内,处处都是修葺一新的砖瓦房和小洋楼,即便深处山区、交通不便,但村内各类生活设施一应俱全、规划有序。泥巴路摇身一变成了一条平坦又宽敞的水泥路,继续往前走几步路就能看见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站。胡主任介绍说为了保持村庄良好环境,政府统一配备了收集站,有专门人员每天清理,村民也很支持。
村民梁先生近年搬到城市里居住,在与他的交流中我得知,村里的环境状况令他很不满意,尤其是空气中的灰尘问题,而且他认为这主要就是因为工厂的破坏。当我和他谈论起村干部的应对措施时,他“嘁”的一声已经表明了他的态度,梁先生觉得村委会的工作不到位,只是“嘴皮子功夫”,形式主义仍然存在。在交谈中,梁先生面对饮用水质量问题时的一句“是不是有污染咱也没法检测啊”让我发觉,农民对于生态安全问题的了解需要和检测体系不充分、结果不公开之间的矛盾,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农民生态价值观的提升和拓展。
韩大娘和孙大娘从没上过学,在村子里生活了六十多年。在与她们的交谈中我发现,在水电收费后,农村女性在洗衣做饭等日常活动中,绝大部分会碍于经济原因“被迫”养成节约用水、节约用电的习惯。两位老大娘还绘声绘色地表达了对于村干部在整治村内居住环境时的“强硬”做法的不满,认为这妨碍了她们的正常生活。对于村内卫生工作的改善,比如村内的绿化和道路的清洁、垃圾桶的及时清理,她们表示近年来村里改善很大。
知识经验频搭档,同位交流获感悟
我在这次的调研中深受感触,村民们的很多问题的看法都令我耳目一新。我发现绝大部分农民的生态价值观念都不是通过正规的宣传渠道建立起来的,而是在日常的生活和生产中潜移默化形成的。一个老农民可能并不明确抽象的原理,但他却知道工厂和农药会让土地产不出好庄稼,知道只要每个人清扫好自己身边的小环境就能共同改善村里的大环境。我认为这就是传统的家族体系和农耕文明所培养的最朴素的生态价值观,这是人与自然交流的结果,是对生命的敬畏。由此可见农村的韧性培育是实践早于理论而存在的,但我也发现这种韧性不明显也很脆弱,因此,需要我们探索一种新的方式去强化这种认同。之前的韧性培育只是基层政府“唱独角戏”,农民是看客,无论是被数次强化的上级监督还是村干部的宣传,这些方式很被动,效果也不佳,因此,我们要充分激发出农民自己适应环境、自己改造环境的内生动力。举一反三,我也从侧面看到某些乡镇政府对污染企业“开后门”、部分村干部面对上级任务“雷声大雨点小”、应对检查搞突击等不良行为。这些行为严重损害了村庄的可持续发展,长此以往必然会危害农民正确的韧性观的养成。
乡村振兴之路任重而道远,未来的发展还需要我们共同努力。此次调研活动增强了我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适应能力,让我体会到了一代又一代驻村干部和人民的辛勤与努力。我很高兴能够在村民们的话语和实地走访中感受到长宁村的蝶变,我更高兴在这次调研中能发现我们国家在乡村建设中仍然存在的一些不足。下一步,我将和队员们继续深入走访调研,了解情况之后提出针对性的意见建议,帮助更多的乡村完善自身工作,推动农业农村的可持续发展。这是我接下来的实践任务,更是我们“心系农情”的奋斗目标。(通讯员 徐恒泽)
作者:徐恒泽 来源:曲阜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