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关于非遗“月调背宫”数字化传承研究报告

发布时间:2023-11-06 关注: 一键复制网址
一、调研走访
(一)调研目标方法
1.调查法:通过深入的走访和调查,弄清当前月调背宫的情况,从中发现问题找到解决方法,为深入调查月调背宫,同时数字化传承,以便有效的研究和推广,以达到更好的成效。
(二)现状问题
  追溯【月调背宫】之源,源于明初山陕大移民。其中一曲《路过泾阳》,泾阳陕西省泾阳县,明朝已是关中最为富庶通达、经贸繁荣之地。南迁弹唱艺人路过泾阳,为景所感,即兴而作。仔细聆听曲牌较全的《雷峰塔》,其吐字、陕味较重,其唱腔、极类《眉户》、《碗碗腔》,还有点《山西梆子》的影子。其中一段调寄《银钮丝》就是《眉户》中曲牌之一,唱腔相同。然而《金钱调》、《太平年》又有文县的‘川味了’。这与文县地处甘、陕、川三省交界的地理位置及文化氛围相吻合。由上推断:铁楼寨【月调·背宫】三弦弹唱由山陕大移民艺人辗转至文县,落脚铁楼寨,又融合了文县当地的民间弹唱曲调渐成的独特文艺品种。三弦用蚕丝弦。老弦发声如鼓、沉雄浑厚,子弦清脆幽遥、如珠落盘。伴‘背宫’高腔、如临高山之巅豁达旷远,处深沟峡谷余音流响。伴‘月调’之花腔、如游四季美景春风拂面,琴房相会浅吟低唱。高原豪爽之高腔居多,委婉柔情之花腔较少。加之磁碟清脆明快的节拍,知音者如痴如醉。【月调·背宫】曲牌有九腔十八调、二十四个哼哼韵。阅其文辞、儒雅精炼、字字玑珠,如诗如词,近于元曲杂剧。作者能把宏丽的舞台剧本浓缩简约成在农家小院一只磁碟、一把三弦、数人弹唱、短小精粹叙事完整的民俗文艺绝非等闲之辈,定是出自文人学者之手,为适应广阔农村文娱需求而改良之品种。也因为她古时是艺人谋生的手段,再加曲高和寡而流传不广。
  【月调·背宫】内容丰富。有铁血豪情的乱世英雄,有缠绵悱恻的男女爱情;有为正义抗争、为爱情赴难的义妖,有碎琴绝唱的知音。《不断刚强》磨厉意志、自强不息;《四季美景》颂赞风物、和谐太平。戏虐惹笑的《少妇夸夫》、肝肠寸断的《孔子哭回》。至于白头到老、寿比南山、吉祥发财,则是中国人传统的取悦、祝福于不同场合的饰美之词,谁不爱听。【月调·背宫】三弦弹唱有一条原则:庄重。无论是年节庆典受邀、或者是红白喜忧被请,均需八仙桌、太师椅,茶酒果品正厅雅座。弹唱者师徒数人主位排坐,寒暄小酌后摆开架势弹唱起来。东家坐陪位,听众依身份长幼或坐或站挤满庭院静听妙音,不敢喧哗。时皆夜晚,更显得琴歌跌宕、激昂悠扬。【月调·背宫】有板有眼。一把三弦、由师傅主弦主唱。师傅则是男高音三弦手法娴熟者。徒弟中皎皎者可代师傅领班领唱。余者击碟、伴唱、分唱、合唱、问答、道白。听众懂节拍耳熟者亦可和声帮腔,烘托气氛。磁碟的打法另有特技叫穿心碟法。左手指卡住碟子再夹一根竹筷,右手一根竹筷配合左手腕上下翻扬及竹筷敲击的节奏用筷子的根巅撞击磁碟底面和正面碟心随带碟边四点四响,好似竹筷击穿了磁碟,可使观众产生魔术般错觉。磁碟清脆、三弦洪亮,亦可加入梆子击节,三种乐器、数人弹唱的高雅文艺成了铁楼寨人的民间精粹。月调背宫长期以来缺乏专门的班社与团体作为持续发展的专业化依托,基本上处于自然发展状态。从创作、表演到传播、接受,依然属于“自编自导自演”乃至“自娱自乐”的生产与消费模式。随着传统“拜师收徒”的式微与现代学校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机制缺失,存在着无所依托的困难。再加上缺少杰出人才及精品节目的示范引领,以及日常演出的普遍匮乏和随之而来的受众老化,导致整体的传承与发展,较难在短期内走出低谷。它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内容极其广泛,不受某个特定的社会阶层和具体劳动环境的制约。它所反映的不仅包括农民﹐而且还有城市小手工业者和其他劳动者﹑商人﹑市民乃至江湖艺妓﹑贩夫走卒﹑和尚尼姑﹑流浪行乞者等各种阶层的爱情婚姻﹑离别相思﹑风土人情﹑娱乐游戏﹑自然常识﹑民间故事等﹐不少的唱词﹐往往能够以高度的概括力和尖锐的批判锋芒触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而使主题获得了广泛的社会意义。
(三) 调研结果
随着非遗工作的逐步展开,月调背宫正得到有效地抢救、保护与传承。第一,政府重视民间歌谣的传承和保护,加大保护与发展的力度。月调背宫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是珍贵的文化遗产,因而需要当地政府予以重视,努力研究月调背宫的抢救保护工作,并成立相关工作领导小组,拨付专项保护经费,保障一定的财力投入也是保护、整理、挖掘民间歌谣的前提和条件;同时当地政府重视月调的传承,更应举办月调演唱会,并派员参加省、市民歌演唱大赛,通过组织民间歌手参加省、市民歌演唱大赛,把月调背宫从乡野搬上表演的舞台。 第二,充分利用媒体资源,加大宣传力度。民间歌谣是一种动态的、活态的文化形式,对它进行记录和捕捉的手段,相较于其他静态的物质文化遗产来说,也更加多样复杂。因此,随着现代传媒技术的提高,有线电视、互联网络等现代化媒介的触角延伸到了偏远农村,再加上农民文化程度得到了一定程度提高。如何利用好媒体资源,加强月调背宫的交流、互动与宣传,就显得水到渠成,迫在眉睫,一方面要运用传统的文字记载即纸质档案记载,出版月调背宫民间歌谣集成,另一方面要运用现代的传媒手段记录和保存月调背宫民间歌谣,通过影音记载、数字转录等技术大大提高月调背宫保存的真实性、完整性。 第三,注重人才培养,实现地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巨大改变,依托口耳相传和代代传承的传承方式逐渐被弱化和蜕变,这就给月调背宫的现代传承带来了严峻考验。年老一代相继离世,年轻一代外出务工,民歌传承的环境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因此激励和扶植“乡土艺术家”,保护原生态月调背宫已迫在眉睫,基于此,当地文化部门协同教育部门把月调背宫编入乡土教材,从小学生抓起,让他们从中受到优良传统教育和道德熏陶,培养他们对月调的兴趣。另一方面,扶植民间的传承人,举办十佳民歌手擂台赛,搭建“唱响月调”的舞台,助推月调背宫与时俱进,让更多年轻人喜欢月调,传唱月调背宫。第四,与时俱进,推进月调背宫的传承与创新。在成功申遗后我们更需要思考如何去保护和传承,以及在这两条路线上所蕴藏着的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特别是随着时代变迁,月调背宫中吟咏的内容,有的已经远远落伍于现实生活,因此从内容到手段到形式等方面对桐城歌有所创新,显得十分必要,赋予其新鲜健康的内容,提高其观赏性和艺术性,使之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将传承和创新有机结合,才能让月调背宫大放异彩。第五,彰显地域特色,打造文化品牌。地方政府在以文化为旗帜发展经济和推动文化建设的同时,还注重民间传统文化自身的传承和革新工作,因地制宜,打造独有的优势文化品牌。
二、调研感悟
通过这次调研,我认识到了月调背宫的保护传承,不在于一朝一夕,而在于坚持。当然,在这次活动中,我们也遇到了许多困难,山路崎岖,环境危险,村民的不配合,这让我们意识到了,理论仅仅存在于脑海,但要去实践,却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我们的活动安排可能跟不上现实的变化,会遇到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这都需要我们及时调整,不仅锻炼了我们的临时应变能力。
作者:刘子瑶 来源:实地走访考察
  • 湖北理工学院开展“情系湖北理工,共创美丽校园”活动
  • 去乡村|以青春之力助推乡村美育,以非遗之光促进乡村振兴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