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新时代,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促进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正在进行时。浙江财经大学“源梦公益美育”团队在大学生乡村振兴创意大赛中,聚焦乡村青少年美育产业、依托艺术学院特有资源及专业指导、联合乡贤楼栋发起并出资的关瑞慈善基金会,奔赴杭州市富阳区大源镇棒棒糖公益活动中心开展实践活动。
青山远黛寄乡愁
在远赴大源镇与孩子们开启美育之旅的开始,老师们就给孩子们留下一个任务——想想心目中的家是怎样的,问题的答案留在最后去回答。在后面的美育学习中,师生们在大源镇的青山远黛中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交融;在古朴厚重的古桥庙宇中完成一次次家乡古建筑赏析;在富阳造纸发源地大同村感受大源竹纸的千年荣光。孩子们在乡野村落中一次次完成关于大源镇的美育学习,同时他们也在用一颗寻美之心来探究这方生养他们的土地
在创作“棒棒糖——大源儿童家园长卷”时,老师们又问出了相同的问题,此时孩子们眉飞色舞的向老师们介绍着自己的家乡,骄傲之情溢于言表。在那百米长卷中我们看到了虹赤村的月亮湾,看到了蒋家村的千亩竹林,看到了大源镇的稻田茶园,也看到了我们的棒棒糖公益基地,这幅百米长卷孩子们给它起名为——《家》。
于孩子们而言,家乡不再是纸面上横撇竖捺组成的方块字,他们跳脱成大源镇的青山林壑与稻田河堤,幻化成祠堂的袅袅香火与厚重传承,升华为那缕放在心尖永远也割舍不了的乡愁,大源镇就是他们永远的家。当然老师们对棒棒糖公益基地的出现有些诧异,孩子们却甜甜地笑着说:棒棒糖已经是我们家乡的一部分了。
古法非遗继传承
除却大源镇地方特色美育教学,团队老师们还带领同学们一起感受传统非遗的精妙绝伦。在剪纸课上,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进行创作,他们将想象的翅膀装在这小小的剪刀上,在一折一转一剪中体验“小小非遗传承人”的乐趣。在珐琅掐丝手工课上,同学们用铜丝固形、用颜料填色,用珐琅掐丝这种传统工艺传递对十二花神的喜爱与赞颂。在秦淮花灯手工课上,同学们制作花灯骨架、给花灯安装花瓣,茫茫夜色中点亮的盏盏花灯照亮了孩子们的盈盈笑脸,也照亮了他们的萌动的尚美之心。
非遗传承下来的不仅仅是它精妙的工艺,还有非遗背后的工匠精神。几把剪刀,几根铜丝,几根竹条,简单的原材料辅之以匠人工艺,精致的非遗工艺品便悄然诞生。同学们在非遗的学习过程中不仅了解传统非遗技法,同时也在非遗之美中陶冶他们的尚美之心、匠人之心。
尚美之心永赓续
“等你来,一起来”,在这首《等你来》火遍大江南北的时候,亚运的风也吹到了大源镇。为祖国骄傲、为杭州自豪的大源镇孩子们热切地参与亚运主题美育活动中去,他们用画笔创作亚运版吉祥物T恤,用手势舞《迎亚运,等你来》展示他们对亚运会召开的期待与赞叹。虽然所处偏远,但是他们却用尽所学向世界表示他们的欢迎与祝福。美育教育虽然传授的是知识,但它却也滋养人的心灵,镜头下的笑靥如花的小朋友们活泼、开朗、大方,美育活动拓展了他们的认知也增加了他们的底气。
回归生活本质,找寻实践的意义。团队成员们在大源镇美育教学过程中,重拾好奇心发掘童真的美好,他们也在乡间小路偶遇的那一声声“老师好”中,在孩子们渴求美育知识的发亮的眼睛中找寻到了美育教育的意义和人生的意义。课程结束的最后,孩子们眼巴巴地盯着老师们问“老师,明年还会不会见到你们”、“老师,我可不可以成为你这样的人”,在这不舍得情感当中,一颗颗渺小却富有生命力的种子在孩子们心底种下,那些成长路上正向的积极的影响像光一般照进来,这些小小的芽便能迸发出无穷的力量。美育教育的意义正在于此,道路探索的价值也在于此。
乡村美育教育征途漫漫,浙江财经大学“源梦公益美育”团队也将牢记“助力乡村儿童美育”的初心,让美育真正扎根乡村,激发出乡村孩子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那些种在孩子们心中的美的种子,终会发芽、开花、结果,为乡村文化振兴带来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