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大学知行学院会计学院红赤青砖团队赴咸宁赤壁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
青砖存久远,茶香永流传
拿起青砖,千年历史记心中
6月20日,我们来到了赤壁青砖茶在万里茶道上的起点——羊楼洞来探访这存在了千年的赤壁青砖茶以及其流通的万里茶道。
赤壁市位于北纬30度,是茶叶生长黄金地带,先后被命名为中国青(米)砖茶之乡、中国名茶之乡,是国际茶叶委员会授予的万里茶道源头城市,是青(米)砖茶唯一发祥地。
赤壁青砖茶,是中国茶叶生产和贸易中的一个奇迹。它有着特殊的形状,有着漫长的演变过程,有独特的饮用功效,通过历史的沉淀,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而羊楼洞则位于湖北省赤壁市西南26公里处的群山之间,素有"砖茶之乡"的美称,全世界公认羊楼洞是青砖茶的鼻祖之地。
羊楼洞,顾名思义即羊楼洞=羊+楼+洞。它曾是某支瑶族的发祥地,瑶人深入山林,搭楼而居,楼上住人,楼下关羊,于是乎有了“羊楼洞”。古镇羊楼洞,素有“砖茶之乡”的美称,也是驰名中外的“洞茶”故乡。
伴着初夏的暑气和鸡鸣,调研在团队早起乘车来到了羊楼洞景区。景区现存一条以明清建筑为主的古街,伴有数条丁字小巷。街面全部以青石铺设。历代运茶的“鸡公车”将石板碾成寸余深槽。东西松峰港上多为吊脚木楼, 有3座长条石桥贯通港东。街道随松峰港曲折逶迤, 别具一格。街东南松峰山下, 有观音名泉, 水质清澈甘醇, 是历代精制名茶的水源。并且羊楼洞1996年, 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被列为省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2010年12月, 羊楼洞被国家住建部和国家文物局授予“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同时,羊楼洞也是万里茶道的起点。它从赤壁出发,由汉口溯汉江而上,经襄阳到河南、山西、内蒙,跨越边境至外蒙恰克图买卖城,进入俄罗斯境内,远销英、法、俄、德等地。沿途既满足了北方辽阔草原上的牧民之需,最终又把赤壁青砖茶销售到国外茶人的手中。
这条“万里茶路”,鼎盛时期每年从羊楼洞输出砖茶几十万担,其“川”字青砖茶品牌已溶入了蒙俄人民的血液之中,至今俄国人还将这条路称为“伟大的茶叶之路”。
赤壁的“洞茶”(主要是青(米)砖茶)通过茶马古道极大地满足了边疆各少数民族“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的生活需要。加强了朝廷对边地的开发和治理,达到了“茶马治边”、“保境安民”的效果,维护了边疆的社会稳定。赵李桥茶厂曾先后被国务院和国家民委授予“全国民族团结模范单位”和“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
景区内设有一个青砖茶文化博物馆,在这里团队成员了解了青砖茶的起源和发展兴衰。看过了许多相关文物,美轮美奂的茶盏们好像让成员们看见了青砖茶过往的辉煌历史。
重拾青砖,万里茶道今犹在
就是这样一条繁荣的道路,在后续的历史中遭到破坏而消失
19世纪20年代,万里茶道上的茶叶贸易基本达到顶峰。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清俄万里茶道上的茶叶贸易有了新的变化,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与1901年西伯利亚铁路建成通车,给了万里茶道致命打击。20世纪20年代时,曾经在中俄茶叶贸易中独占鳌头的商号大盛魁黯然关张,宣告了万里茶道的结束。
但在近些年来,党和国家的发展,尘封与典籍之中的万里茶道被重新翻开。也在乡村振兴的历史背景下,羊楼洞与青砖茶这带着浓厚的历史韵味的事物被重新关注了起来。
自2018年来赤壁就被列为乡村振兴工作的重点,同时青砖茶与羊楼洞也处于工作重点之一。在近些年的发展下,青砖茶与羊楼洞的情况逐渐好转。
改革开放后,随着黑茶行业发展迅猛,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赤壁市政府依托丰富的茶叶资源和文化基础,适时提出了“打造百亿茶业,擦亮千年品牌,重振万里茶道”的发展战略,全力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咸宁市启动“百企帮百村、脱贫奔小康”精准扶贫行动,当地企业与村民结对帮扶,通过产业扶贫的方式,扶持种茶大户,带动贫困群众脱贫。目前,赤壁青砖茶已经被纳入全省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赤壁也将打造“乡村振兴汤茶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区”作为一大发展目标。如今,赤壁千年砖茶正重新焕发活力,为当地百姓脱贫致富增收铺就了一条宽阔的道路。
在考察期间团队还从当地工作人员了解到,在这条古道上开设的店铺,政府不收取租金,为当地商户减轻负担。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和电商的发展赤壁市委、市政府加大了对古镇的修缮与保护,出台相应政策,从加快5G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电商人才培训等方面着手,为新产业发展提供平台, 特别是引入了网络直播基地,不仅让古镇名声一传十、十传百,还解决了一部分人的就业问题。
2020年,蒙古国为支持中国抗疫工作,于10月22日-11月13日分14批次将3万只羊捐赠给了中方。
为感谢蒙古国对中国抗疫的鼎力支持,同年12月8日,湖北省向蒙古国捐赠了一批抗疫物资和一份特殊的礼物——2万份青砖茶,留下“羊来茶往”的佳话。
并且在近些年的许多展览以及大型的国际展会上赤壁的青砖茶也崭露头角,拿下不错的成绩。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赤壁青砖茶也能重现昔日的繁华
作者:红赤青砖团队 来源:实地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