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非遗与乡村振兴相互赋能

发布时间:2023-08-30 关注: 一键复制网址
现如今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非遗的身影显得特别活跃,非遗在乡村振兴中的积极作用也日益凸显。“就业爱心”服务队在大环境的启发下,决定运用自己的所学所长,前往肇庆、阳江、广州、潮汕多个调研地,用自己的所学所长助力新时代乡旅文化和非遗传承。因此在15、16号这两天,“就业爱心”服务队的广州和潮汕分队同时展开了调研活动。
广州分队
(一)丝苗米
乡村振兴离不开强村富民的产业。现代农业产业园是城市人才、技术、资金等要素流向农村的重要载体,是返乡入乡人员干事兴业的重要平台。增城丝苗米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朱村基地正快速发展中。为探究此发展的背景,广州分队的成员们在15号这天,前往增城区丝苗米稻田公园开展三下乡调研活动。
广州分队的成员与丝苗米稻田公园负责人沟通交谈后,了解到丝苗米稻田公园的项目概况。大湾区丝苗米全产业链科技园位于朱村街朱村大道东,规模300亩,以增城丝苗米种业研究创新为核心,以精深加工智造为产业基础,以高站位展销交易为推广打造全产业链项目,谋划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运营的大湾区现代农业示范区。
调研过程中,调研组成员看见在短短时间内,稻谷的收割、脱粒、粉碎稻秆等工序一气呵成,在田坎上,村民们只待机器收割装满后,从出粮口接过稻谷。运用高新科技收割机器进行农作物的收割是增城区稻谷产业发展的新示范。
除投入高新科技的收割机器外,增城区同时开展5G智慧信息化平台建设。
树高千尺源于根深,大厦巍峨靠的是地基坚固,乡村振兴战略让国之基更稳,祖国必须将更加坚实屹立在世界洞东方,让我们信心倍增地撸起袖子加油干,在乡村振兴战略的牵引夏,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一番农村力量。
(二)榄雕
非遗的传承离不开匠人的坚守。手握雕刀,坐于一方桌台,以一粒拇指大小的榄核,雕塑大千世界。广州增城一带自古盛产乌榄,因其核大而仁小,颇为适合雕刻之用,并且秉承岭南文化精神的广州榄雕刻工细腻精微,形态小巧玲珑,造型秀丽雅致,线条流畅生动,在岭南之地一直颇负盛名。
在16号这天广州分队的成员们有幸采访到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广州榄雕”的市级传承人兼“传承传统文化,复兴榄雕工艺”项目的发起人周汉军老师。
当被问到作为一个榄雕师傅最大的收获是什么这一问题时,周汉军老师表示作为传承人,榄雕师傅这一身份不仅代表了自己,还代表了文化,做人要有担当,如果不负责任的话,可能会导致无法传承下去。所以要做好自己,还要把这个项目作为一种经济发展,传承榄雕,让这个项目活起来。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到榄雕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广州分队的队员们采取线上直播的方式,借助“融媒体+互联网+非遗”的方式对榄雕作品进行宣传。一个榄雕作品就代表着一个故事,外地的游客买走榄雕,就是买走了一个增城的文化故事。广州分队的队员们通过这种方式助力乡村旅游,非遗宣传,为乡村振兴赋能。
直播期间观众人数多达200+,点赞次数破2w,“就业爱心”服务队队员身体力行的运用互联网直播技术打造新媒体矩阵,用自己的所学所长助力新时代乡旅文化和非遗传承,在坚守中创新,在新兴中传承!
 
潮汕分队
(一)粿文化
潮汕,这一包括揭阳、潮州及汕头三市的粤东地区,在饮食上尤为出名。尤其是潮汕美食——“粿”类产品推广至全国,但“粿”中的潮汕文化内涵并没有得到传播和推广,为此,由潮汕分队的成员们组成的探“粿”小队为挖掘和宣传潮汕“粿”文化,实现振兴“粿”文化新征程,帮助发展潮汕“粿”产业,传播潮汕“粿”文化,讲好乡村振兴故事,探“粿”小队在15号这天深入广东省汕头市龙湖区陈厝合综合市场实地考察与实践,开展对潮汕粿品文化的研究。
在和老板交谈的时候,他向成员们介绍了店内所有粿的品种。他说潮汕粿里面品种最多的是水晶粿。水晶粿以薯粉为主要原料做粿皮,包上各类馅料后或蒸着或煎制成。此外还向成员们介绍了“红桃粿”,老板带着我们进入后厨,观看红桃粿的制作过程,在这过程中成员们观察老板的制粿过程,首先老板以红花粉末或红麴米作为染色料,添加到粳米粉中制成粉红色的粿皮,再包上虾米、猪肉、花生仁、香菇、糯米等预先炒制好的馅料,之后又将包好的红桃粿放在模具中,印压出红桃粿的形状与及模具上的“寿”字。“寿”是潮汕传统文化中人之所向,红桃粿是潮汕传统食品中及具特色的一种粿,老一辈的人把自己的传统思想与观念具象到粿这一类食物中,以此来传承潮汕传统文化。
在和老板进行交谈的过程中,成员们也能明确感知老板对潮汕“粿”的热爱,他很耐心地介绍了每个粿产品,就是希望能通过潮汕分队的这个“探粿小队”让更多人了解潮汕粿,让更多人了解潮汕粿文化。
(二)潮汕非遗文化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重要论述精神,促进非遗保护传承在农村经济建设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让非遗保护传承与乡村振兴相互赋能。就业爱心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队潮汕分队的的队员们于16日共赴汕头市濠江区潮汕历史文化博览中心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了解、宣传和保护潮汕非遗文化,助力乡村振兴。
汕头作为中国唯一拥有内海港湾的城市,以丰富的水产资源以及潮汕人民的生活智慧经验闻名,催生出一系列独特的潮菜佳肴。
走进潮汕美食文化展区,潮汕分队的队员们深刻感受到潮汕人民在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依旧保留着对美食最传统的制作工艺。海鲜生腌、鱼饭、卤鹅、牛肉火锅等数不胜数的美食,构成了属于汕头这座城的独特味道,也滋养了城市上百亿的美食产业。
因此美食也成为了汕头的一张响亮的文化与产业名片,不仅吸引着国内外游客,更是所有在外的潮人魂牵梦萦的舌尖上的乡味。
作为潮汕非物质文化遗产—制作技艺、风俗礼仪等等,总是以行为、实物、手工艺品、文化场所等形式出现。这些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物态展现,早已深入潮汕人民的骨髓,其中又无不包孕着潮汕人群体共同的审美意识,进而孕育出潮绣、潮州木雕、潮汕彩画、潮州花灯、潮州彩瓷、潮阳剪纸以及澄海、揭阳风筝等生活美学。
潮汕分队的队员们在本次调研活动中,通过前期充分的知识储备来指导具体实践开展的方式,打破自身对传统非遗技艺传承的固有认知,为非遗传承与创新中出一份“胶己人”的绵薄之力。
乡村要振兴,乡村的文化必须要振兴。乡村对于文化传承发展的需要,对于构建村民共有精神家园、提高乡村文明程度、增强村民精神力量的需要,使得非遗的精神价值、文化价值得到凸显,也使得人们保护传承发展非遗的意识大大增强,从而为非遗重新显现生机与活力,连接乡村现代生活,绽放迷人光彩,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和新的重要契机。
在这两天的调研期间。“就业爱心”服务队的成员们充分利用数字化媒体技术,结合自身所学所长围绕乡村振兴与农村产业发展、非遗传承与乡村旅游结合,为助力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绽放青春光彩!
 
 
 
作者:耿思思、周海琳、廖伟敏 来源:湛江科技学院
  • 非遗与乡村振兴相互赋能
  • 非遗与乡村振兴相互赋能
  • “就业爱心”服务队的广州和潮汕分队同时展开了调研活动。前往肇庆、阳江、广州、潮汕多个调研地,用自己的所学所长助力新时代乡旅文化
  • 08-30
  • 助力乡村振兴  开拓者青年在行动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 走进河南博物院,领略华夏文明之光
  • 大学生参观博物馆----传承家乡文化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