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爱与传承—探索安陶手艺人的工匠精神

“一晒泥,二碾泥,三过浆,四制坯,再经过打磨、装窑、烧窑、观窑、闭窑…二十多道工序呢,才能做出我墙上这面的这些茶杯…”周师傅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自信地为我们这群年轻的探访者介绍着他的作品。
今年八月的炎炎夏日里,我们的三下乡分队走进了重庆市荣昌区的安陶小镇,希望能以其特色文化产业作调研对象,充分了解这一熠熠生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促进安陶的非遗文化产业发展建言献策。 
 在为数不多的开门商铺里,我们遇到了正专心致志地做茶杯的周师傅。在和他的谈话中,坚守初心、为安陶传承鞠躬尽瘁的工匠形象缓缓地出现在我们面前。  
从生计到热爱——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受到最早一批做安陶工匠的周氏长辈的影响,年轻的小周师傅进入荣昌安富镇陶瓷生产厂,成为了众多年轻手艺人中的一名成员,从最基本的挖泥晒泥开始,日复一日地练习整形抛光技术,小周师傅花了整整两年才学会整套制作工艺。年少初入行时的浮躁之心,在一次次对红色陶土的整型,一笔笔细心雕刻的花纹,一场场在烧窑中与土地的对话中慢慢沉淀,逐渐成为为青年的热爱。安陶陪伴着周师傅成长,见证着他的半生风雨,而一陪伴就是四十多年的岁月,小周师傅变成了老周师傅。
   2018年,退休后的周师傅还是放不下曾经陪伴了他三十多年的安陶,在古镇里建立了工作室。工作室二楼供周师傅与家人们居住,而一楼则用来陈列周师傅这些年来的作品,从质朴自然、古朴淡雅的素陶茶具,到晶莹剔透、色泽丰富的青色釉陶,玲琅满目、应有尽有。周师傅说,工作室收入主要来自于老顾客的订单,老顾客信任他,他也就尽心尽力地多做出优质精美的安陶。沉浸在陶土世界中的师傅如不知疲倦的现世大侠,以陶土做盾,以刻刀作剑,从早至晚,从年轻至苍老,在安陶中跨越时间与空间的距离,对话了那个热爱安陶的青年,连接了永恒。
为热爱,也为传承——
  近些年来,中国四大名陶之一的安陶逐渐沉寂,新时代下,愿沉心费时学习安陶技艺的年轻人越来越少,新鲜血液的缺少让安陶这项非遗文化在传承之路途上孤立无援。
  而年仅七旬的周师傅,仍然在他的一方天地里,日复一日地打磨着手中的安陶工艺品,在为安陶付出的这几十年里,周师傅带过一批批年轻弟子,倾尽心血为这项非议技术的传承呕心沥血,也在和我们闲聊时一遍遍强调着“只要还能做安陶,我就不会放弃这门手艺,要一辈子做下去”的决心。老一辈安陶工匠人的坚守与守望,是一路走来的惺惺相惜,是不愿看到这颗明珠蒙灰的殷切期盼,是想让安陶技艺传承发扬的期许。
  择一事,尽一生。在周师傅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位安陶工作者对热爱的坚持,对传统技艺的坚守,在这个寸土寸金的时代下,他坐在几平方米的陶土堆内,沉下心来,用一辈子的时间投身于安陶,诠释着精益求精的匠心精神,沉淀了时光,如同惊涛拍岸后仍屹立不动的岩石,永恒而坚毅。
而我们也坚信,在这群安陶工匠的坚守下,在新时代政府对这项非遗文化的扶持下,安陶会逐渐拂去它身上的蒙尘,于世人眼中焕发生机。 
时间:2022-09-28 作者:西南政法大学渝西夏察队 来源:原创 关注:
  • 热爱与传承—探索安陶手艺人的工匠精神
  • 从党史中汲取营养,争做青年榜样
  •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筚路蓝缕。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牢记初心使命、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伟业
  • 09-28
  • 论优化大学生短期支教的提案
  • 近年来,为贯彻“三支一扶”计划的实行和响应和“精准扶贫”的政策号召,帮助改善落后地区教学落后的现状,全国各地高校的在校大学生短
  • 09-28
  • 感受时代温度
  • 就在大家还沉浸在迎接新春的合家欢乐的气氛中时,假期社会实践已经匆匆结束了。依稀还能记得第一次参加活动时内心的紧张与担心
  • 09-28
  • 战疫,助力民生安全
  • 战疫,助力民生安全
  • 为了更好的打赢疫情防控战,我们几个同学“西柚防疫小分队”社会实践小组于6月20号开始了本次实践活动,在这段时间里,队员们在各自的
  • 09-28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