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广东职业技术学院
团队成员:卓金城 黄林森 陈帼俊 郑彤彤 黄本豪 李莹 叶淑婷 欧瑞清 陈镜妃
指导老师:王昕阳 沈毅 肖瑶
时间:2022年7月17日---2022年7月31日
地点:广东省河源市连平县肖屋村/东源县仙坑村
作者:卓金城
摘要:肖屋村“鱼梁”,是一种古老的捕鱼方式,在我国有着3000多年的历史。是全国现存的唯一一个“鱼梁”捕鱼技术,团队为挖掘其文化价值,推动“鱼梁”非遗的传承,融合互联网的方式,将“鱼梁”的历史及传承技艺全民化,结合数字化的方式,开拓创新的“鱼梁”非遗保护手段
关键词:鱼梁,捕鱼方式,非遗
河源连平现存的“鱼梁”捕鱼技术目前已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从非遗的视角给予当下仅存的“鱼梁”及制造技术以更好的保护和传承。而以“鱼梁”文化为核心,挖掘其文化价值,结合田源镇肖屋村的地理资源、人文资源等开发为特色乡村旅游资源项目,必然会进一步推动新农村建设,也给文旅市场添上一丝古意、涌来一阵清流。
一.非遗“鱼梁”的由来“鱼梁”的由来是肖屋村老祖宗安家落户到这个村才开始存在的。安家落户的时候不叫肖屋村,叫桐梓园,有五百多年的历史。安家落户在这里的原因,是因为当时生态很好,鱼很大都是一大片成群的,肖屋村背靠新丰江,之前没那么发达的时候,那时候安家落户在这里的时候鱼很多,安家落户在这里的肖屋村老祖宗看到鱼很多,就开始捕鱼,刚开始的捕鱼是通过一些简单的也是最开始最原始的那种叉,后面就是通过肖屋村老祖宗亲身小时候玩的一些编的竹排等等,肖屋村老祖宗通过亲身亲历从小到大一直到改良,改到现在这种做“鱼梁”的技术,技术也就一直传承下去了。“鱼梁”主要就是捕鱼,当时肖屋村老祖宗也是为了生计,因为很多鱼,只能靠鱼维持生计。所以就想方设法如何去捕鱼,最后就想到研发制造这种“鱼梁”,通过一步步的改良到现在这个样子,当时就是这么一个工具。
传承到现在文化时代、乡村振兴时代,在国家层面来说肖屋村“鱼梁”捕鱼现在也确实是破坏生态,在这方面肖屋村也在理性的捕鱼。但是据媒体调研的数据来证“鱼梁”技艺,全国目前仅有肖屋村有这种“鱼梁”。现在肖屋村用研学、“鱼梁”习俗,文化三者共存的把它展现并一直的保存下来,举个例子来说,“鱼梁”做工投入大概20多万,捕鱼收入和制作“鱼梁”的投入一对比,成本都不一定赚的回。但是肖屋村为什么要接着往下做呢,大部分是因为肖屋村自身的文化精髓和想把“鱼梁”文化传承下去的心,小部分也是因为有肖屋村从古至今传下来的习俗。
“鱼梁”不是一座两座的,是有好几座的,“鱼梁”赚不到钱,为啥肖屋村还会去做呢?主要是因为传承。做“鱼梁”讲究建筑学、力学、水文学等各种学科,看起来很简单实际做起来工序很繁琐,多达几十项,每块木头、每个石桩均有不同叫法,尺寸大小、位置高低均有严格讲究。鱼梁的长度大小不等,小鱼梁三十多米长,大鱼梁五十多米长,宽度从二至五米都有。他每个部位的材料都是古时代就地取材利用藤、竹木石头。通过这些材料制作,制作完成放置到肖屋村新丰江河水中间,洪水都冲不塌。
二、非遗“鱼梁”技艺据肖屋村村民介,绍肖屋村人制作的鱼梁全部就近取材,主要是木、竹、石、藤。看似简单的鱼梁,其实工序复杂,多达几十项,每块木头、每个石桩均有不同叫法,尺寸大小、位置高低均有严格讲究。建造一座鱼梁需要十几人耗时近一个月,而一座“鱼梁”的使用寿命大概只有三四年。
肖屋村“鱼梁”的原理简单一点就是说用竹子和藤以及木桩,编织成一个长形、U形、可漏水的竹排,迎着水流湍急的方向,前低后高,前宽后窄,后端距河床约2米高,前端1米高,形成落差约1米,两边用藤条织的筐装石头并用木桩以固定竹排。前端以一根大木沉入河床,上部用竹编拦截,两边垒石为"墙"进行截堵。竹排前方两侧,留两个口子。当鱼逆流而上的时候,遇到阻挡,即会沿所留的两侧两个大孔游入,遇前方急流,随即被冲到缓缓上升的竹排"斜坡"上,水往下漏,鱼就留在竹排上了。
2.1“鱼梁”制作的工艺2.1.1“鱼梁”制作的流程做“鱼梁”要知道每个部位的用料,材料会分工好,回先把材料收集好,用的材料也是依据肖屋村的地理因素就地取材的。做鱼梁的时候,地势是比较高的,后面高、下面低,总体是斜的。制作鱼梁的步骤比较繁琐需要先规划鱼梁大小,接着需要备料,然后是选址定位、编制石垒、安置梁头、放置石垒、横梁制作、直梁制作、编制上身、编制下身、编制下身竹排、完工拜神。
2.1.2 选址定位的重要性选址是制作“鱼梁”必须做的事,除非遇到洪水或者暴雨。选址是依靠水流的一个落差,选址需要通过隔年的观察,提前观察一年的水的走向信息以及水位,因为水的流式走向要掌握,要掌握这个情况才能定放位置。必须选择急流且直流的河床中间往下的位置,鱼梁应与水流的方向保持成直线,如果选址的时候放着侧边,水大的话从左右两边冲过来“鱼梁”顶不住水流冲击力就会会冲塌。
2.1.3制作的合理性做的过程中第一个就是备料,材料备好了就直接做,做第一条梁头的时候是在岸上做的,一般是根据鱼梁的比例做的,一般来说是两丈七也就是近9米,这是一条柱廊,这梁贴的河长要放的很平,然后会有一些石垒,石垒的编织是在岸上用小树干围成一个圈,再用粗壮的藤条将其编织成箩,再将其放置到鱼梁规划的地点,往里添加石头,使其起到固定鱼梁的作用。最前方的横梁则是使用三个石垒去固定它,所以当地人称它为“三仔爷”,而身的横梁则是贴着河床放置在石垒的前端,石垒则是起到固定作用,确保横梁不会被水流冲刷走。鱼梁的前端(梁头后)会在两侧保留一个洞,称之为“狗洞”,这是使鱼在逆流而上时能够穿过狗洞,从而使水的冲击力让鱼能够被冲上鱼梁。每个脊梁(横梁)间隔五米。正常来说是九条,然后上身还需要小横梁一条条编起来就像网一样。这一层做完还不算完成,在上面还需要编一层。上面需要放一条,下面又要放两条是很讲究的。下面是打空格的打条的一格格的,上面是密密麻麻的。编织的方式都是交错去编的,类似编竹篮。 这时候开始到下身了,下身的横梁,则是穿过石垒中间并逐步向上抬升,使下身鱼梁保持与河床形成30°夹角。
2.2“鱼梁”主要搭建部分鱼梁主要由梁头、上身、下身三部分组成,建造时又分梁头、梁身、箩、狗洞几个部分搭建
(1)梁头:用9米长松树木平铺在河床做梁头(俗称狗颈)。松树木两端须切榫(起到拖力和拉力的作用),嵌入铜钱或金属铜块,寓意“落铜”(即来钱之意)。狗颈两端各放一个铺满鱼鳞状石头的箩筐,起到稳固的作用,俗称“三仔爷”或称“八字箩”,然后在“三仔爷”两边垒石筑坝。
(2)梁身:梁身两边用木、藤、箩筐固定,分上身和下身。上身有五担箩,下身有四担箩,每担箩间隔约5米,箩与箩之间用树木和藤相连。上身有9条木梁(俗称“直水”),下身有7条木梁(俗称“溜”)。上身木梁上铺两块7米长、2米宽的竹箔(又称竹排,用老苗竹和鱼丝绳编织而成),竹箔铺过梁边,预防鱼从梁边逃走。下身梁长约20米,梁底用两条40公分长的松树做横梁,且用正反两条老竻竹片(正面加固,反面增加韧性)扎稳,用3公分樟彭树加固。
(3)箩:鱼梁共有九担箩,箩用赤香藤条编织而成,箩上铺满石头,每担箩都左右对称。箩也分上身箩和下身箩,上身箩有五担(第一担到第五担),下身箩有四担(第六担到第九担)。上身箩大小基本相同,直径为1.2—1.3米,有12条箩梗。下身箩大小呈递增趋势,每担箩都比上担箩增多4条箩梗,直径大18公分。每担下身箩都有俗称,第六担箩为“起水箩”,第七担箩为“杀鱼箩”,第八担箩左边为“伯公箩”、右边为“灶箩”,第九担箩为“尾箩”。一般在右边第八和第九担箩之间搭建休息棚,供“梁股”做饭和休息之用。
(4)狗洞:在“三仔爷”与第一担箩之间两侧各留一个大孔,这个大孔俗称“狗洞”,当鱼逆流而上的时候,遇到阻挡,就会沿两边“狗洞”游入,被急流冲上竹排。
三、肖屋村“鱼梁”非遗传承现状500多年来,肖屋村村民一直沿续这种古老传统的捕鱼方式,世代相传。肖屋村人多地少,以前村里劳动力大多外出修建“鱼梁”,那时新丰江流域有不低于二十座“鱼梁”,而这么多“鱼梁”也不会堵塞河道。但是解放后因为政策原因,肖家人再也没出去修建“鱼梁”,其它地方的“鱼梁”因缺少维护都已被大水冲毁,留下的只有以鱼梁命名的地名和文字记载。目前田源镇现存的也只有肖屋村旁的唯一一座“鱼梁”。因修建“鱼梁”的成本高,鱼资源越来越少导致收入逐年下降,村里的年轻人渐渐地选择外出务工而不愿意参与捕鱼活动,懂得建造“鱼梁”的肖家人也越来越少,肖屋“鱼梁”面临失传的现状。
近年来,由于上游新建了拦河水电站,加上电鱼、毒鱼泛滥等原因,生态环境有些恶化,河里的鱼已逐年减少。”如今,“鱼梁”在肖屋村仅剩下两座。一座‘鱼梁’建好后只能用两三年,以后还得重建,现在鱼量锐减后,每天捕鱼的重量最多不足2000斤”,虽然村里很多人都懂得“鱼梁”捕鱼,但由于筹建成本高,鱼量大减,“鱼梁”每年的丰收时间就最多一个月,不能支撑起一个家的生活需求,所以逼不得已年轻人都出去城市闯荡,以至于会这种技术的人越来越年长所以现在村里的年轻人都外出务工去了,大家都不愿意干这行业,懂得建造“鱼梁”的肖家人也基本都是六十岁以上。
四、数字化共享 激活“鱼梁”非遗传承“新活态”非遗的传承需要借助新技术来进行延展,且技术的出现并非是改变非遗的内核,而是将非遗包装为更符合当代人生活的形式,令人们接受、产生兴趣甚至由此衍生出喜爱、热衷等更多深层次的感情,从而帮助非遗能够一代代传承下去。
数字化共享 激活非遗传承“新活态”
随着区块链、云计算、人工智能、扩展现实等技术发展,以数字藏品为代表的数据文字创新商业方式在年轻人中兴起。在数字藏品领域,文化产品的界限能够不断延伸,能是文物自身、文物创作、非物质文化遗产商品,甚至是城市的文化旅游景观。非遗的传承需要借助新技术来进行延展,且技术的出现并非是改变非遗的内核,而是将非遗包装为更符合当代人生活的形式,令人们接受、产生兴趣甚至由此衍生出喜爱、热衷等更多深层次的感情,从而帮助非遗能够一代代传承下去。
借助数字化手段运用虚拟现实、AI、数字空间建模等数字技术手段让“鱼梁”非遗文化变得更加活灵活现,将“鱼梁”不同的组成部分打造成3D模型藏品,打造成3D模型藏品的组成部分设定主要部分和次要部分并设定独立的区块链编码。次要部分的产品可供大家不间断的购买,主要部分的产品在特定的时间或特地的节日才会发售,并且每上线一次发售结束后,就永远不会再重复上线,可以这么说,收藏者买到的每一件藏品都具有唯一性。
数字化为非遗的传承和传播带来了无限可能,年轻人通过收藏非遗数字化作品,能用最少的钱,了解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髓,因为数字藏品一发售可能就是几万份,也能让非遗得到更好的推广和传播。
五、结束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肖屋村“鱼梁”是群体性的,它体现了一个民族特有的文化形体和文化个性,是民族凝聚力和亲和力的重要源泉。
致谢:
感谢肖屋村村长肖
锦奎和“鱼梁”非遗传承人肖草先生的指导和支持。感谢团队老师 王昕阳、沈毅、肖瑶老师的指导,感谢团队成员的付出
图为非遗传承人肖草证书。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卓金城 摄
参考文献:
[1] 童音.为有源头活水来——广东省音协下基层走进河源采风调研[J].岭南音乐, 2020
[2]刘洪玉,解丹坤.非遗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研究[J].中华女子学院艺术学院 北京 100101,北京工业大学通州分校 北京 101101,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