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长安大学赴新疆伊犁“民风共话石榴籽·青春星火映边疆”暑期社会实践报告

    发布时间:2025-09-05 阅读:
    来源:多彩大学生网
长安大学赴新疆伊犁“民风共话石榴籽·青春星火映边疆”暑期社会实践报告
1 实践背景与意义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位于我国西北边陲,是多民族聚居、多文化交融的重要地区。2025年正值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出11周年,在这一特殊历史时刻,长安大学组织师生赴新疆伊犁开展以"民风共话石榴籽·青春星火映边疆"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本次活动旨在通过实地调研、文化体验和民族团结宣讲等形式,引导青年学子深入了解新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与现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践行"民族团结一家亲"的理念。
实践团队深入伊犁地区的学校、社区、企业和历史文化场所,通过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亲身体验新疆多元文化的魅力,感受民族团结进步的成果,探寻"一带一路"倡议下新疆发展的新机遇。这不仅是一次文化寻根之旅,更是一次精神淬炼之旅,对于青年学子坚定理想信念、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本次活动,学生们将专业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动边疆地区发展贡献了青春力量。
2 实践概况
长安大学赴新疆伊犁暑期社会实践队由材料学院、资源学院与电控学院多个学院的师生组成。实践时间为2025年7月11日至17日,为期7天。实践地点主要分布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伊宁市、可克达拉市、霍尔果斯市等地。实践团队以"民风共话石榴籽·青春星火映边疆"为主题,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主要内容包括:民族团结主题宣讲、多元文化体验、红色教育基地参观、经济社会发展调研等。通过深入基层、走进企业、探访历史、感受文化,实践队员们全方位、多角度地了解了伊犁地区的民族文化、历史传承和发展现状。
3 实践内容与过程
3.1 民族团结宣讲:情系母校,薪火相传
实践队前往可克达拉镇江高级中学开展了民族团结主题宣讲与长安大学风采分享活动。在师生们的积极配合下,实践队队长、该校优秀毕业生石志疆以生动的案例与真挚的情感,有效传递了民族团结理念,展示了大学生活的精彩图景。宣讲活动不仅增进了学弟学妹们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解,也点燃了他们追逐大学梦想的热情,获得了师生们的一致好评。通过与当地学生的交流,实践队员们了解到边疆地区教育资源分布的特点和挑战,也感受到当地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发展的期待。实践队员们鼓励学生们坚定理想信念,通过学习改变命运,为家乡发展和民族团结贡献力量。这种面对面、心贴心的交流,跨越了地域和民族的界限,加深了不同民族青年之间的理解和友谊,真正体现了"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深刻内涵。
3.2 文化交融体验:探多元文化街区,奏民族团结乐章
实践队走进历史悠久的汉人街大巴扎,体验新疆多元文化的魅力。在汉人街老字号乐器行,队员们与手风琴艺术家何立志老师进行了深入的文化交流。何立志与友人姜熙为师生们带来一场激情澎湃的民族音乐表演。实践队成员赵博浩在老师们的指导下完成手风琴演奏初体验。活动中,师生与艺术家共唱《我们新疆好地方》,悠扬琴声与歌声交织成民族团结的动人乐章。
在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喀赞其民俗旅游区和六星街历史文化街区,队员们穿梭于色彩斑斓的庭院巷陌,品尝特色美食,欣赏民族歌舞,与当地居民交流,亲身感受了汉族与维吾尔、哈萨克、俄罗斯等多民族文化交融共生的和谐画卷。这种不同民族比邻而居、和睦相处、共同生活的场景,是新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真实写照,展现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蓬勃生机。
实践队员们还参观了汉家公主纪念馆,了解了细君公主、解忧公主远嫁乌孙、和亲西域,为促进中原与西域交流、维护边疆稳定所作出的历史贡献。馆内详实的史料和生动的陈列,让队员们深刻感悟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源远流长的历史根基。
3.3 红色教育洗礼:追寻红色足迹,厚植家国情怀
在伊犁林则徐纪念馆和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博物馆,师生们怀着崇敬之心,了解英雄生平,探寻丝路文化。在讲解员的引导下,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的爱国精神深深感染着学子们,大家通过珍贵文物和文献资料,深刻感悟先辈们的家国情怀。在多元文化的熏陶下,同学们对民族团结和文化多样性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实践队员们还拜访了民族团结模范吴秀芳老人,聆听老人几十年如一日无私奉献、促进邻里和睦、维护民族团结的感人事迹。她的故事如同一堂生动的思政课,让队员们真切体会到"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的深刻意义。通过与模范人物的交流,实践队员们认识到民族团结需要每一个人的实际行动和共同努力,只有从身边小事做起,才能构筑起民族团结的坚固基石。
4 实践成果与感悟
4.1 深化民族团结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通过本次实践活动,队员们对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在伊犁州博物馆,馆内丰富的馆藏文物和详实的图文资料,全景式地展现了伊犁乃至新疆地区与祖国休戚与共、血脉相连的历史进程。那些见证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珍贵文物,有力印证了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各民族共同开发、共同建设、共同守卫的家园。
实践队员们深刻认识到,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所在。新疆各民族文化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吸收、相互交融,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格局。这种多元文化的交融互鉴,正是民族团结的深厚根基。只有尊重和保护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增强对各民族文化的认同和理解,才能更好地促进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尊重和欣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实践活动让队员们切身感受到民族团结的坚实基础和蓬勃力量,大家纷纷表示要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悟转化为勤奋学习、矢志奋斗的强大动力,努力成长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贡献青春智慧和力量。
4.2 体验多元文化交融,增强文化自信
在实践过程中,队员们通过亲身体验新疆多元文化的魅力,增强了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在新疆国际大巴扎,队员们在非遗手作技艺的交流中感受传统工艺的传承,在民间艺人的表演中体会民族文化的多彩,在烟火街巷的热闹中触摸市井生活的温度。这种丰富多彩的文化体验,让队员们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多元一体。
通过文化体验和调研,实践队员们认识到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是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者,各民族文化在中华文化大家庭中交相辉映、共同发展。只有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才能更好地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
5 结论与建议
5.1 主要结论
长安大学赴新疆伊犁"民风共话石榴籽·青春星火映边疆"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通过七天的实践,队员们深入了解了伊犁地区的民族文化、历史传承和发展现状,亲身体验了新疆多元文化的魅力,感受了民族团结进步的成果,增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实践活动表明,新疆各民族实践活动表明,新疆各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各民族文化交流交融、相互欣赏、相互学习,共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民族团结是新疆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是新疆发展进步的根本基石。只有坚持民族团结,才能实现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
实践活动还表明,青年学生是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的重要力量。通过社会实践这种形式,青年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国情民情,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坚定理想信念,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
5.2 建议
基于本次实践活动的经验和发现,提出以下建议:推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常态化。建议在学校教育中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通过开设相关课程、组织主题活动、邀请模范人物宣讲等形式,增强学生对民族团结重要性的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交融。建议支持各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鼓励各民族文化交流互鉴,打造更多像喀赞其民俗旅游区、六星街历史文化街区这样的多元文化展示平台,促进各民族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欣赏。加强边疆地区人才培养和引进。"位置偏、人才少"是新疆伊犁建设发展的关键问题。建议通过优惠政策吸引人才到边疆地区工作创业,同时加强对本地人才的培养,为边疆地区发展提供人才支撑。鼓励青年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建议高校更多组织学生到边疆地区、民族地区开展社会实践,通过实地调研、文化体验、志愿服务等形式,增进学生对国情民情的了解,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通过本次社会实践,长安大学的学生们不仅增长了见识、锻炼了能力,更加深了对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重要性的认识。大家纷纷表示,将自觉以实际行动践行爱国主义精神,积极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让民族团结之花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共同谱写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壮美篇章。
 
实践报告推荐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