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河润溧水乡,碳索生态路”双碳科普 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25-09-05 阅读:
    来源:河海大学“河润溧水乡,碳索生态路”实践团
调研概述:  
7月4日至7日,河海大学“河润溧水乡,碳索生态路”小分队开展千乡万村活动,先后赴晶桥镇环保办、芝山村曹庄富硒生态园等地,通过参观学习、交流访谈、志愿服务、知识宣讲等形式,围绕环保与低碳主题展开调研,了解当地产业转型、污染治理、生态农业等实践情况。  
摘要:本报告基于河海大学“河润溧水乡,碳索生态路”小分队千乡万村活动,聚焦环保与低碳主题,阐述了在晶桥镇和芝山村的调研内容。通过考察产业变革、污染治理、生态农业实践等,探究乡村在环保与低碳发展中的举措与成效。旨在了解基层双碳实践路径,为乡村绿色发展提供参考,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关键词:环保;低碳  

一、调查背景与目的  
(一)调查背景  

在全球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双碳”目标已成为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方向。农业领域碳排放占比约7%,推进低碳农业转型迫在眉睫,同时工业产业的低碳环保转型也至关重要。在此背景下,本次活动深入农村地区,探索双碳实践的有效路径,向农户普及双碳知识,增强其环保意识。  
(二)调查的目的与意义  
1.向农户及参与者普及双碳知识,提高大家对双碳目标的认知和理解,增强环保意识。  
2.通过实地调研,了解晶桥镇和芝山村在产业变革、环保治理、生态农业等方面的具体实践,探究乡村在环保与低碳发展中的有效模式。  
3.为后续研究和政策制定提供参考,提取乡村治理的范本,为双碳目标的达成贡献青春力量,助力乡村振兴与低碳农业推广。  
(三)核心研究的问题  
1.晶桥镇通过三次产业变革实现低碳环保的具体路径及成效如何?  
2.晶桥镇在大气治理与土地治理方面的痛难点及采取的治理方法和效果。  
3.芝山村曹庄富硒生态园“零碳田园”和“碳基农业”的运作模式、减碳原理及实际效果。  
4.如何有效向农村地区普及双碳知识,提高农户在农业生产中的减碳意识和能力。  
(四)研究价值与创新点  
1.研究价值:本调研深入乡村一线,获取了晶桥镇产业转型、污染治理和芝山村生态农业的第一手资料,为研究乡村环保与低碳发展提供了实践案例,对推动乡村绿色转型、实现双碳目标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创新点:将高校实践与乡村双碳实践相结合,通过大学生的视角探究乡村在环保和低碳领域的创新做法,同时注重知识普及与实践赋能的结合,为乡村双碳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调查过程  
(一)调查方法  

1.实地考察法:小分队先后前往晶桥镇环保办、前化工园区、芝山村曹庄富硒生态园、宜兴艾瑞泽环保公司等地,实地参观产业园区、农田、工厂等,观察当地的产业发展、污染治理设施和生态农业实践情况。  
2.访谈法:与晶桥镇环保办负责人、生态园工作人员、农户等进行深入交流,了解当地环保与低碳发展的政策、措施、成效及面临的问题。  
3.参与式观察法:在富硒生态园参与黄花菜采摘等助农服务,亲身体验生态农业生产过程,加深对生态农业的理解。  
4.实验法:开展“自制净水器”实验,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展示环保科学原理,同时进行双碳知识宣讲,了解农户对双碳知识的接受程度。  
5.调查问卷法:通过网络发布问卷,共收集1015份有效问卷,并对有效问卷进行分析。  
(二)描述性统计  
本次调研活动时间为7月4日至7日,参与人员为“河润溧水乡,碳索生态路”实践团全体成员。调研地点包括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晶桥镇环保办、前化工园区,芝山村曹庄富硒生态园、宜兴艾瑞泽环保公司等。在晶桥镇,了解到其经历三次产业变革,对前化工园区的多个地块进行了不同方式的治理;在芝山村曹庄富硒生态园,参观了500余亩富硒水果种植区、100亩“零碳田园”示范稻田及化肥车间等。  
(三)活动具体流程  
1、提前一周发布低碳调查问卷,了解各年龄段对于“低碳”、“双碳”知识的了解与认识,通过分析问卷,为后续双碳知识宣讲科普做准备。  
2.7月4日,小分队前往晶桥镇环保办,与负责人交流,了解晶桥镇大体情况、三次产业变革及治理痛难点,随后参观前化工园区现状,了解不同污染地块的治理措施。  
3.7月5日,前往芝山村曹庄富硒生态园,参观园区,了解种植情况和“零碳田园”示范稻田;参与黄花菜采摘助农服务;参观化肥车间,了解绿色制肥过程;与负责人深入交流“零碳田园”和“碳基农业”;参观村史馆了解村史;回程中开展助农行动。  
4.7月6日,在晶桥镇开展双碳知识宣讲、“自制净水器”趣味小实验、与农户问答交流等活动。  
5.7月7日,前往宜兴艾瑞泽环保有限公司,与公司负责人进行交流并参观工厂。  

三、调查结果  
(一)晶桥镇环保与低碳实践成果  
1.产业变革:晶桥镇经历了三次产业变革,从化工产业到材料等中端产业,再到医药等新兴高科技产业的进驻,逐步向低碳环保方向发展,体现了对低碳环保的不懈追求。  
2.污染治理:  
•大气治理与土地治理是晶桥镇的治理痛难点。  
•对于前化工园区,未受污染的土地上建起新厂房,发展医药等高新产业。  
•对受污染的土地分为A、B、C、D四个区块进行风险防控和治理。如A地块面积31586㎡,土壤重金属(砷)超标且位于山坡上,土地利用价值低,持续进行制度管控,不开发利用;B地块面积213000㎡,针对不同污染情况采用源削减、抽出处理技术结合水力控制技术、水平阻隔技术等进行治理。通过“因地制宜”的治理对策,土地治理取得一定成效。  
(二)芝山村曹庄富硒生态园环保与低碳实践成果  
1.生态种植:园区规模化种植翠梨、杨梅、水蜜桃等富硒水果500余亩和茶叶等经济作物,还有100亩“零碳田园”示范稻田。示范田每亩可固碳100公斤,相当于抵消350公斤稻谷的碳排放,达到碳平衡并显著提高水稻品质。  
2.绿色制肥:化肥车间以牧区的牲畜粪便为原料,加入发酵菌种进行生物发酵,发酵温度可达70摄氏度,产量能满足园区内一部分的化肥需求,解决了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和生态循环问题。  
3.“零碳田园”与“碳基农业”:在南京农业大学的技术支撑下,通过施加碳基肥,抵消水稻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碳当量,实现“以碳沃土”的目标,在为村民创收的同时,实现了农业污染的最小化和农业的循环利用。  
(三)双碳知识普及与实践互动成果  
1.7月6日的双碳知识宣讲,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讲解双碳知识,结合实际案例介绍低碳生活方式和农业生产中的减碳措施,通过多媒体资料让讲解更生动形象,提高了农户对双碳知识的认知。  
2.“自制净水器”实验展示了水资源保护和净化的原理,强调减少污水排放对实现双碳目标的作用,激发了大家对环保科学的兴趣。  
3.与农户的问答交流,了解了农业生产中的碳排放情况,收集了实际数据,专家和相关部门工作人员现场解答疑问,分享农业减排实用技术和经验,为后续研究和政策制定提供了依据。  

四、调查局限与建议  
(一)调查局限  
1.调研时间较短,仅为四天,对晶桥镇和芝山村的环保与低碳实践的了解不够深入,未能全面掌握长期治理效果和发展趋势。  
2.样本范围有限,仅涉及晶桥镇和芝山村的部分区域和人群,调研结果可能无法完全代表整个地区的情况。  
3.由于专业知识和调研能力的限制,对一些环保和低碳技术的理解不够透彻,分析可能存在一定偏差。  
(二)建议  
1.政府层面:  
•加大对乡村环保和低碳发展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鼓励更多地区借鉴晶桥镇和芝山村的成功经验。  
•加强对产业转型的引导和监管,推动高污染、高耗能产业向低碳环保产业转型,制定更严格的环保标准。  
•建立长期监测机制,对乡村的环境质量和碳排放情况进行持续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  
2.企业层面:  
•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加大在环保和低碳技术研发上的投入,推动产业升级和绿色发展。  
•加强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  
3.高校与科研机构层面:  
•加强与乡村的合作,为乡村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持和人才培训,助力乡村环保和低碳发展。  
•深入开展环保和低碳领域的研究,为政府和企业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4.农民层面:  
•加强对双碳知识的学习,提高环保意识,在农业生产中积极采用低碳环保的生产方式,如合理施肥、秸秆综合利用等。  
•积极参与乡村环保和低碳实践活动,为乡村绿色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五、总结  
通过本次千乡万村科普活动,小分队对乡村环保和低碳发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认识到其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希望通过本次调研成果,能为相关部门提供参考,推动更多乡村实现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为双碳目标的达成贡献力量。
实践报告推荐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