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京审计大学“竹韵芳华”暑期实践团队在7月6日至7月12日期间,走进南京民俗博物馆,与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抖空竹代表性传承人孙光辉展开了深度互动与交流,致力于挖掘抖空竹这一传统技艺背后的文化内涵,推动非遗传承与保护。
南京民俗博物馆坐落于秦淮区中山南路南捕厅甘熙宅第内,是研究、展示、保护南京民俗文化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业场所。团队成员们怀揣着对非遗文化的浓厚兴趣与敬意,踏入这片充满历史韵味的地方,开启了与抖空竹非遗的邂逅之旅。
孙光辉作为“荣记狗牌竹音堂”第三代传人,15岁起便跟随爷爷孙兴荣学习空竹技艺,在空竹领域造诣深厚,能将空竹抖出几十种花样。活动伊始,孙光辉为团队成员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绝伦的抖空竹表演。只见他手中的空竹在细绳的牵引下,上下翻飞、旋转自如,时而如灵动的飞鸟在空中划过优美弧线,时而又似乖巧的精灵在指尖翩翩起舞。“猴子爬杆”“炒韭菜”“拉小提琴”“八仙过海”等一系列高难度动作接连上演,精湛的技艺令在场的团队成员们惊叹不已,现场掌声、叫好声此起彼伏。
表演结束后,孙光辉向团队成员详细介绍了抖空竹的历史渊源。他提到,抖空竹在南京又称“抖嗡”,其主体空竹由竹木制成,通过线绳抖动使其飞速旋转并发出声响,起源于古代“陀螺”,历经漫长岁月,逐渐演变成独特的民间玩具与表演艺术。在清代中叶以后,南京夫子庙地区每逢春节,制嗡艺人便会摆摊表演抖空竹并售卖,热闹非凡,成为当地过年时的一道独特景观。
在制作工艺方面,孙光辉介绍,其手工制作的空竹种类丰富,有单轮空竹、双轮空竹、高炮空竹、楼子空竹等,最小的8响,最大的36响。而一个小小的空竹,车木制作要历经78道工序。每年上半年制作零部件,年底才进行组装。门子需用小刀手工刻制,刻好晾干后上麻,12月再进行凿孔、车芯子等工序,随后打“荣记狗牌竹音堂”虎烙印、贴红纸,最后将空竹放入熬好的骨胶中灌胶,使空竹更加美观、密封、牢固,发声也更脆响。同时,“荣记狗牌竹音堂”空竹在制作材料和工艺上有诸多特别之处,如箍紧空竹框子用麻丝而非普通蜡线,表面板子选用轻且易发声的水花板而非三夹板,哨子手工刻制且分薄厚边形成进风口,档用芦竹制作且大小不一、留有空间,便于空气摩擦旋转发声。
为了让团队成员亲身体验抖空竹的魅力,孙光辉耐心地手把手教学。他从最基本的握杆姿势、抖空竹的发力技巧讲起,团队成员们认真学习,积极尝试。尽管一开始空竹在手中不听使唤,但在孙光辉的悉心指导下,不少成员逐渐掌握了要领,成功让空竹抖动起来,现场洋溢着欢乐的氛围。
团队成员们还就抖空竹的传承现状与孙光辉进行了深入探讨。随着时代的变迁,机器量产的塑料玩具对传统竹木空竹市场造成了巨大冲击,传统竹木空竹作坊纷纷歇业。然而,孙光辉表示,虽然面临经营困难,但他依然坚守,绝不能让这门手艺在自己这一代失传。近年来,他积极探索创新,将雕刻、烫花、剪贴等手法融入空竹制作,使空竹从单纯的玩具升华为艺术品;在抖法上,将舞龙等表演形式融入其中,为传统抖空竹表演注入新活力。同时,他还走进多所中小学,开展教学活动,希望通过让孩子们接触抖空竹,锻炼他们的手脚协调能力和大脑,让民俗文化在孩子们心中扎根,培养更多的非遗传承苗子。
在与孙光辉交流互动的过程中,“竹韵芳华”实践团队成员们深受触动。他们意识到,非遗传承不仅仅是传承一项技艺,更是传承一种文化精神和历史记忆。团队成员们纷纷表示,将以此次实践活动为契机,通过撰写调研报告、制作宣传视频、举办校内展览等多种方式,向更多的人宣传抖空竹这一非遗文化,为非遗传承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此次南京审计大学“竹韵芳华”暑期实践团队与孙光辉的互动交流活动,不仅让团队成员们深入了解了抖空竹这一非遗技艺的魅力,更在传承人与年轻一代之间搭建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为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希望。相信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像抖空竹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