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数字鸿沟下的期盼与回应:南审学子深入四省社区,助力银发族跨越“数字盲区”

    发布时间:2025-09-04 阅读:
    来源:“龄距离破壁”社会实践小分队
  “感觉就像被隔在一道玻璃墙外面,看得见,进不去。”76岁的南京市民苏奶奶这样描述自己面对智能手机时的无力感。而这,正是当今中国数以亿计老年人日常生活的真实缩影。
  
  2025年7月,南京审计大学国际联合审计学院“龄距离破壁”社会实践团队的六名学子,怀揣着新时代的青年使命,奔赴江苏、山东、安徽、江西四省的基层社区,开展了为期22天的“老年群体智能技术普及与法治宣传”实践调研。他们试图倾听墙内的期盼,并用自己的力量做出回应。
  
  “不敢用”与“不会用”:老年数字困境的多维面孔
  

  团队通过数百份问卷和数十场深度访谈,精准描绘了老年群体“数字困境”的复杂图景。
  
  在南京市兰园社区,团队成员见到了苏奶奶。对于苏奶奶而言,智能手机更像一个“危险的玩具”。“怕点错了,钱就没了!怕弄坏了,又得麻烦孩子。”她的恐惧,源于对未知技术的陌生感和对财务安全的极度担忧,这种心理壁垒远胜于操作技术本身。
  
  而在济南领秀城社区,团队则遇到了另一位截然不同的长者——71岁的退休工程师张伯伯。张伯伯自豪地向同学们展示了他手写的智能手机使用笔记,堪称一部“银发版数字化生存手册”。他的困境更具“高级性”:无处不在的广告陷阱、诱导下载和繁琐的验证流程,让他这样的“技术乐观派”也感到疲惫不堪。“社会进步得快是好事,但也得等等我们这些走得慢的人,搭把手,大家一起往前走嘛。”张伯伯的话发人深省。
  
  在合肥市烟墩街道,成员罗暹拜访的王阿姨则代表了最基础的困境。对于她而言,调大手机字体这样简单的操作都是一座难以逾越的大山。“我没什么文化,说不好。就是希望你们多教教我们这些老的,有点耐心就行。”王阿姨朴素的话语,道出了最核心的诉求。
  
  “教学+普法”双轨模式:青年的回应与探索
  
  面对多元化的需求,团队探索出“调研+教学+宣传”三位一体的实践模式。在社区活动中心,队员们开设“一对一”辅导课堂,从调大字体、连接Wi-Fi等最基础的需求教起,耐心攻克每一个“不敢”和“不会”。他们精心编写了《老年人智能手机使用与防诈指南》大字版图文手册,让老人们可以“带回家照着做”。
  
  在法治宣传环节,团队摒弃了单向灌输,与社区民警合作,上演自编自导的“防诈情景剧”,将冒充公检法、保健品诈骗等套路生动还原。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让老人们在笑声中记住了“不轻信、不转账、多核实”的原则。
  
  从“破壁”到“搭桥”:构建可持续的数字包容生态
  
  短暂的实践无法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但青年们的思考并未止步。团队负责人表示:“我们发现,老年人的需求不仅是学会某个功能,更是获得一份安全感、陪伴感和不被时代抛下的认同感。因此,短期教学必须与长效机制结合。”
  
  基于调研,团队在报告中建议:社区应建立“数字助老角”,培育“低龄老年志愿者”队伍,形成“老帮老”的互助氛围;开发本地化、场景化的教学资源;推动手机APP进行真正的“适老化”改造,而非流于形式。
  
  “他们的世界或许很小,小到一个家庭,一个小院;但他们的世界也应当很大,大到可以通过一方屏幕,看见并融入我们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团队成员在实践日记中这样写道。此次社会实践,不仅是南审学子走出象牙塔、深入国情的生动实践,更是青年一代用知识与热情,为破解社会难题贡献的“青年方案”。他们正在做的,正是拆掉那堵“玻璃墙”,在数字鸿沟之上,搭起一座温暖的桥。
实践报告推荐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