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常州新能源产业发展深度调研报告:“新能源之都”的崛起之路、现状与未来战略​

    发布时间:2025-09-04 阅读:
    来源:李文佳,金兰,相籽如,赵佳睿,雷恩,赵一凡,王顶凯,唐利国
  引言
  
  在全球能源革命和中国“双碳”战略的大背景下,中国城市间的新能源产业竞争日趋激烈。在这场角逐中,江苏省常州市并非一线城市,却凭借其精准的产业定位和多年的深耕细作,异军突起,形成了令人瞩目的产业集群,荣获“新能源之都”的称号。常州成功实现了从“工业明星城市”向“新能源之都”的华丽转型,其发展路径已成为中国二三线城市抢占新能源赛道的典范。本报告将深入常州产业肌理,系统梳理其发展现状,分析其成功要素,并为其未来发展提供策略思考。
  
  1.常州新能源产业发展总体概况
  
  1.1.产业规模与经济贡献
  
  常州新能源产业规模持续高速增长,已成为其经济发展的绝对支柱和新质生产力的代表。
  
  产业产值:2023年,常州新能源领域产值突破7680亿元[1]。
  
  动力电池:产业产值已超1700亿元,产量约占全国的1/5、江苏省的1/2[2]。常州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动力电池生产基地之一。
  
  新能源汽车:全年产量达67.8万辆,占江苏省的70%以上,新能源整车产量位列全国城市前茅[3]。
  
  1.2.全产业链布局与生态构建
  
  常州并非单一环节的突进,而是构建了“发、储、送、用”四大环节闭环的产业生态圈。
  
  发电环节:光伏产业聚集了天合光能(全球领先的光伏组件制造商)等龙头企业。
  
  储能环节:以动力电池为核心,形成了从电池材料、电池系统到回收利用的完整产业链。
  
  输送环节:大力发展智能电网产业,包括变压器、储能设备、控制系统等。
  
  应用环节:涵盖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核心零部件(电机、电控、传感器)、充电设施制造与运营。
  
  2.核心细分领域深度分析
  
  2.1.动力电池领域:全球领先的产业集群
  
  这是常州最核心、最具全球竞争力的优势领域。已形成“材料研发-电池制造-系统集成-回收利用”的完整闭环链条。
  
  龙头企业: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前十的企业中,有宁德时代、比亚迪、中创新航、蜂巢能源四家在常州设有重大生产基地或研发总部[4]。其中,中创新航和蜂巢能源的总部均位于常州。
  
  产业链协同:聚集了贝特瑞、科达利、新纶新材、紫建电子等数百家上下游细分领域龙头企业,几乎涵盖了电池正负极、隔膜、结构件、电解液等所有关键材料环节,实现了“本地研发、本地生产、本地配套”,供应链效率极高。
  
  2.2.新能源汽车领域:从零部件到整车的全面突破
  
  常州依托强大的电池优势,成功实现了从核心零部件到整车制造的“链式”突破。
  
  整车制造:吸引了理想汽车​(常州基地是其首个自有生产基地,也是产能核心)、比亚迪等整车巨头落户。理想汽车的多款爆品车型(L9/L8/L7)均在常州生产,其成功极大地带动了本地产业链升级。
  
  零部件配套:拥有深厚的汽车工业基础,在驱动电机、电控系统、车载信息系统、自动驾驶传感器等领域拥有汇川技术、星星充电等一大批“隐形冠军”企业。
  
  2.3.光伏与智能电网领域:协同发展与补充
  
  光伏:天合光能作为全球光伏行业的领军企业,其总部和主要制造基地均在常州,为常州新能源产业提供了在“发电端”的强大支点,与动力电池“储能端”形成协同。
  
  智能电网:拥有上上电缆、华鹏变压器等知名企业,为新能源电力的输送和消纳提供基础设施保障。
  
  3.发展的核心驱动因素分析
  
  3.1.政府前瞻性规划与政策支持
  
  常州市政府展现了卓越的产业洞察力和战略定力。
  
  长期布局:早在十年前便精准判断新能源赛道,持续进行产业引导和培育,而非短期追逐热点。
  
  精准招商:围绕“建链、补链、强链”目标,有针对性地引进龙头企业,并通过龙头企业吸引配套企业集聚,形成“葡萄串”效应。
  
  优质服务:打造一流的营商环境,在土地、资金、人才等方面为企业提供高效服务,确保重大项目“落地快、建设快、投产快”。
  
  3.2.龙头企业集聚与产业链协同效应
  
  龙头企业的“磁石效应”是常州成功的核心。宁德时代、理想、比亚迪等巨头的入驻,不仅带来了巨额投资和产值,更关键的是:
  
  吸引了上下游供应链企业就近布局,降低物流和沟通成本。
  
  提升了整个产业链的技术水平和质量标准。
  
  创造了庞大的人才需求,吸引了全国各地的研发、技术、管理人才汇聚常州。
  
  3.3.人才与创新资源支撑
  
  产学研合作:依托常州本地高校(如常州大学)及周边南京、上海的高校资源,建立了一系列研究院、博士后工作站等,推动技术成果转化。
  
  人才政策:出台有竞争力的人才引进政策,为新能源产业提供稳定的工程师和技能型人才供给。
  
  4.面临的挑战与风险
  
  1.市场竞争白热化:全国多地均在大力布局新能源产业,产能扩张迅速,可能出现结构性过剩风险,未来在招商引资、市场订单方面的竞争将异常激烈。
  
  2.技术迭代风险:新能源技术迭代迅速(如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技术的突破)。常州现有产业优势主要基于液态锂电池技术路径,若不能持续跟进前沿技术,存在被颠覆的风险。
  
  3.供应链依赖与波动:虽然产业链完整,但部分关键原材料(如锂、钴、镍)仍依赖外部资源,价格波动和地缘政治可能对产业稳定性造成冲击。
  
  4.人才竞争加剧:与上海、深圳、合肥等科技中心城市相比,常州在城市能级和高端人才吸引力上仍有差距,面临高端研发人才被“虹吸”的挑战。
  
  5.未来发展策略建议
  
  5.1.强化技术创新策源功能:
  
  鼓励龙头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高能级研发平台(如省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重点攻关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下一代光伏技术等前沿领域。
  
  设立产业引导基金,支持具有颠覆性技术的初创企业。
  
  5.2.推动产业链高端化与韧性建设:
  
  引导产业链向高附加值环节延伸(如高端电池材料、核心芯片、先进装备制造、能源管理软件等)。
  
  布局和培育关键战略资源的回收利用产业,提升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和绿色低碳水平。
  
  5.3.深化场景应用与生态打造:
  
  打造“常州样板”应用场景,全面推进公交、物流、市政车辆的电动化。
  
   鼓励“光储充放”一体化智能充电站、V2G(车辆到电网)等新业态发展,由产品制造中心向“制造+服务+数据”的综合生态中心升级。
  
  5.4.构建区域协同发展新格局:
  
  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利用上海科技金融人才优势和苏州、无锡的制造优势,实现错位发展、协同互补,共同提升长三角新能源产业集群的全球竞争力。
  
  6.结论
  
  常州通过前瞻性的战略布局、精准的产业链招商和优质的营商环境,成功抓住了全球能源变革的历史机遇,在全球新能源产业版图中占据了重要一席之地。其“新能源之都”的地位不仅建立在庞大的产业规模上,更建立在完整的产业链生态、强大的龙头带动效应和“发储送用”闭环的独特模式之上。
  
  展望未来,常州新能源产业需从追求规模的“高速增长”转向注重技术与质量的“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挑战严峻,但机遇更大。唯有持续聚焦技术创新、产业链升级和生态构建,方能巩固其领先优势,真正成为引领全球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创新高地和战略枢纽。
  项目名称:新能源“常”谈:常州新能源双语短视频传播新范式
  指导老师:杨柳
  成        员:李文佳,金兰,相籽如,赵佳睿,雷恩,赵一凡,王顶凯,唐利国。
实践报告推荐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