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实践过程
在南京师范大学灌云附属中学为期一个月的教育实习中,我主要承担高三年级英语教学相关工作。作为一名英专生,这是我首次以“教师”的身份深入课堂,真正站在讲台上进行教学活动。整个实践过程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熟悉环境与见习学习
实践伊始,我首先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熟悉了学校的基本情况和教学环境。南师灌云附中作为一所具有优良办学传统的学校,高三教学节奏紧张、任务繁重。为了尽快适应角色,我积极旁听指导教师的课程,记录教学流程、课堂语言、板书设计以及师生互动的方式。通过观摩学习,我初步了解了高三英语课堂的教学重难点和学生的学习状态。
2.参与教学与备课训练
在进入实践的第二周,我开始尝试独立备课与试讲。根据学校安排,我主要负责高三英语的阅读理解和写作板块。在备课过程中,我结合高考英语考纲要求,查阅教材与历年真题,并撰写详细的教案和课件。指导老师在课前帮我进行试讲,指出我在课堂节奏、提问方式以及语音语调上的不足,使我不断改进。
课堂中,我努力做到语言简洁、重点突出,适时加入互动问题和讨论环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在阅读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先整体把握文章结构,再聚焦关键信息,并通过课堂提问帮助学生理解作者观点。在写作教学中,我注重范文讲解与句型积累,鼓励学生在表达中避免“中式英语”,提升语言的地道性。
3.教学反思与改进
在实习的后半段,我已能较为自如地完成一节完整的课堂教学。但我仍坚持课后反思,总结每一堂课的得失。例如,有些课堂上我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无法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有时课堂时间把握不够精准,导致教学环节衔接略显仓促。通过不断的自我反思与请教指导教师,我逐步在教学设计和课堂掌控方面取得进步。
二、实践心得
一个月的社会实践虽短,却让我对教师这一职业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体会。我的心得主要有以下几点:
1.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在大学课堂上,我们学习了诸多教学理论与方法,但只有真正站在讲台上,才能体会到理论与实践的差距。例如,课堂提问看似简单,但如何设计层次分明、循序渐进的问题,却需要不断实践与调整。实践让我意识到,教师必须既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也要具备灵活的课堂应变能力。
2.教师角色的多重性
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我体会到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讲解者,更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心理的关怀者和人生道路上的引路人。尤其是在与学生课后的交流中,我发现许多学生会向老师倾诉自己的焦虑与困惑。教师的言行举止、态度与关怀,往往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让我更加认识到,教师要有耐心、责任心与爱心。
3.自我成长与不足
通过社会实践,我不仅提升了教学设计与课堂组织的能力,也增强了自信心。但同时,我也发现自己在课堂掌控、语言表达的自然性、对学生差异化需求的关注方面仍有不足。未来我将继续加强教学技能训练,学习更多教育心理学知识,努力成为一名专业素养过硬、人格魅力突出的教师。
三、结语
总的来说,这一个月的社会实践让我收获颇丰。它让我真切感受到了教师工作的责任与意义,也让我更加坚定了未来投身教育事业的信念。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对一个个鲜活生命的引导与塑造。作为一名准教师,我将以此次实习为起点,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争取在未来的教育岗位上发挥自己的价值,做一名既有专业素养又有教育情怀的人民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