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碳、向海图强”团队聚焦海洋碳汇交易困境破解之道
在“双碳”目标深入推进的背景下,海洋作为地球最大的碳库,其碳汇潜力正成为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抓手。我国拥有绵长海岸线与丰富海洋碳汇资源,却因多重难题未得到有效开发。近日,山东大学(威海)“海纳百碳,向海图强”调研团队围绕“我国海洋碳汇交易推进的困境与出路”展开深入研究,为激活海洋碳汇价值、完善交易程序机制贡献青春力量。
团队研究始于对现实需求与政策背景的精准把握。当前,全球气候变暖引发极端天气频发,我国碳排放总量仍处高位,而海洋每年可清除大气中30%以上的二氧化碳,仅我国滨海植物生境等四类碳汇每年就可实现1157万吨二氧化碳减排。然而,海岸带生态破坏、污染等问题正削弱这一潜力。与此同时,从国家层面的《海洋碳汇核算方法》发布,到广东湛江红树林蓝碳交易、福建海洋碳汇交易平台等地方实践,政策与试点为研究提供了重要支撑,更凸显破解海洋碳汇交易困境的紧迫性。
基于此,团队通过文献研究、案例分析、实地调研等方法展开系统研究。在理论层面,梳理海洋碳汇概念、计量方法及交易理论依据,分析国际经验,总结国内福建、海南等碳汇交易实践成果。调研中,团队发现我国海洋碳汇交易存在缺乏统一评估标准、市场机制不健全多重阻碍。此外,法律保障缺位、监管协调不足、公众认知度低等问题也制约海洋碳汇交易的发展。针对这些困境,团队结合国内外经验,参考林业碳汇交易规则,提出针对性解决方案。
此项研究兼具生态与经济双重意义。从生态层面,研究成果可助力修复海岸带生态、提升海洋固碳能力,缓解气候变暖压力;从经济层面,能够为企业参与碳汇交易提供路径,推动绿色金融创新,实现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同时,此项研究也为政府制定海洋碳汇交易政策提供数据支撑与实践参考,填补了相关领域研究的部分空白。
展望未来,团队将进一步优化研究成果,推动解决方案在地方试点落地。他们期待联合科研机构、企业等多方力量,持续完善海洋碳汇交易体系,让蓝色碳库充分释放生态与经济效能,为我国实现“双碳”目标、建设海洋强国贡献更多青春力量。
实践报告推荐
- 赓续红色血脉 赋能乡风文明
- 位于丹阳市区宝塔弄5号的总前委旧址,是邓小平、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运筹帷幄、指挥解放上海战役的“中枢神经”。
- 2025-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