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联盟产业研究院,致力糯稻促乡村振兴——以无为糯稻产业链发展调研为例
安徽农业大学农学院陈润
摘要:近年来,无为市立足禀赋发挥糯稻主产区优势,致力“无为糯米”品牌建设,全市糯稻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70万亩左右,总产量接近40万吨。今年4月,“无为糯米”成功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为了解当地糯稻品种需求及糯米制品生产加工情况,对无为糯稻现存糯稻高产栽培、糯米加工工艺等方面进行技术攻关,促进无为糯稻产业发展全方位提升。团队依托我校与无为市共建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联合成立无为市水稻产业联盟研究院的契机下,在无为市展开了暑期社会实践调研。调研过程中,团队选取当地具有代表性的种植合作社4家进行问卷调研,并走访糯稻三产融合相关的企业3家,与无为水稻产业联盟专家等召开座谈会4场,深入田间糯稻品种筛选试验与测试优质糯稻品种增产效果试验2处,整合资源并查阅资料,结果表明,无为当地仍需加强糯稻优势品种的筛选和糯米制品的深加工模式,加快糯稻自主生产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实现无为糯稻产业融合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糯稻 无为 主导品种 深加工
指导教师:柯健(安徽农业大学农学院副教授),武立权(安徽农业大学大学农学院教授、院长),张强强(安徽农业大学农学院副教授),陶帅(安徽农业大学农学院专职辅导员)
团队成员:陈润,邱盛华,孙雨乐,张振,李乐,孟琳涵,张鑫,李小凤,郭佳瑶,陈子彤,朱齐备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面积提高粮食单产的重要指示精神,发挥科技对单产提升有力支撑作用,坚决扛稳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安徽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千亿斤江淮粮仓的指导意见》(皖发〔2024〕5号)文件,明确指出加快建设千亿斤江淮粮仓,到2035年全省粮食产能稳定在1000亿斤以上,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多做安徽贡献。
糯稻是一种黏性强的特种稻类,其米粒胚乳中支链淀粉含量高达95%以上、胶稠度软、糊化温度低,具有较高的开发利用价值,适宜于蒸煮食用、糕点制作、酿酒(黄酒、料酒)和研发滋补饮料。糯稻产业优势明显,深加工附加值高,市场需求量大。就典型的糯稻酿造黄酒产业而言,一斤糯稻可加工约2斤黄酒,实现每斤稻谷约30元产值。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膳食结构的不断调整,糯米和糯米制品的市场需求逐渐扩大。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糯米进口国,每年需从泰国、缅甸及巴基斯坦等国进口532万吨。
安徽省糯稻产业多元化发展,产业链不断延伸。安徽糯稻原料常年供应“三全”“思念”“科迪”“五芳斋”“米老头”“五粮液”“泸州老窖”等国内知名食品企业与酿酒企业。拥有“海神黄酒”“古南丰”“今三麦”等多家糯稻深加工企业,海神黄酒年产6万吨黄酒,酿造料酒产销量位居全国第一;安徽今三麦食品有限公司建设有汤圆、饺子、馄饨等速冻生食生产线,一年可消耗糯米粉约2000吨。同时,我省打造了“天荷”“雪枣”“白莲坡”“金皖糯”等10多个优质糯米知名品牌。
无为市市立足禀赋发挥糯稻主产区优势,致力“无为糯米”品牌建设,无为市糯稻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70万亩左右,总产量接近40万吨。今年4月,“无为糯米”成功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无为市不断加强与安徽农业大学、省农科院及省内外种子研发科研机构的合作交流,并利用与安徽农业大学共建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的契机,联合成立无为市水稻产业联盟,专门研究糯稻高产栽培、糯米加工工艺等方面技术攻关,促进糯米产业发展全方位提升。
二、调研过程
(一)调研目的
为了解当地糯稻品种需求及糯米制品生产加工情况,对无为糯稻现存糯稻高产栽培、糯米加工工艺等方面进行技术攻关,促进无为糯稻产业发展全方位提升,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二)调研对象及方法
安徽农业大学无为市乡村振兴产业研究院,作为省级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共建工程的重要载体,是校政农业推广服务体系的大胆探索,也是高校“一站一盟一中心”模式的迭代升级。2023年11月9日上午,由安徽农业大学党委书记张庆亮,芜湖市政协副主席、无为市委书记吴瑞新共同为研究院揭牌。市领导吴石生、刘路阳、陈兆强,五大产业联盟团队高校首席专家参加。由安徽农业大学农学院院长、教授武立权作为水稻联盟首席专家,柯健副教授与张强强副教授作为专家参与联盟建设。研究院是安徽农业大学与无为市合作共建的机构,旨在通过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共建工作,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该研究院作为政、产、学、研、推五位一体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的物质载体,主要承担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人才培养三项职能。
无为市乡村振兴产业研究院位于安徽省芜湖市无为市开城镇占地19亩,建筑面积6300余平米,建设资金2600余万元,现有科研中心1栋、培训中心1栋、专家工作室1栋和专家公寓2栋,拥有各类实验室15间,可同时满足超200人的科研及培训等任务。其中,无为市糯稻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70万亩左右,糯稻种植面积超过70%,总产量接近40万吨。
无为市用好“五字诀”推动糯米产业发展。一、精挑细选“优”品种。多渠道征集优质稳产的糯稻品种,并通过开展小区试验、大区展示和大田示范“三步走”的方式筛选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主导品种。今年已征集22个糯稻品种,拟在开城镇现代农业产业园内安排田间展示。二、田间指导“保”服务。组织市镇两级农业技术力量成立田间指导包保组,对全市示范带动效应较强的大户提供包保服务,在糯稻生产关键时间节点深入田间地头现场指导,确保投入品使用合规、肥水运筹合理。三、共谋发展“创”协会。动员全市影响力较大的永安米业、有为米业、东丰米业和稼园香等糯米加工企业、糯稻种植大户及种子经销商联合成立粮食行业协会,搭建糯米产销一体化合作平台,旨在抱团发展,全力打造“无为糯米”品牌,共同促进糯米产业发展。四、政策保障“带”增收。整合粮食单产提升、精耕细作示范和绿色防控等省部级粮食生产类项目资金,每年投入500万元用于扶持糯稻种植示范主体和糯米加工企业发展糯米产业,提供政策保障,带动农户亩均增产增收200元。五、广泛合作“促”提升。不断加强与安徽农业大学、省农科院及省内外种子研发科研机构的合作交流,并利用与安徽农业大学共建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的契机,联合成立无为市水稻产业联盟,专门研究糯稻高产栽培、糯米加工工艺等方面技术攻关,促进糯米产业发展全方位提升。
(三)调研数据分析
团队通过深入相关企业和种植大户,采用问卷普查、农户走访、座谈会等方式,并由安徽农业大学农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工学院、茶与食品科技学院共11名同学组成的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于2024年10 月在芜湖市无为市对农户,以及当地的糯稻加工企业展开实地调研所得。
在实践调研的过程中,团队选取当地具有代表性的种植合作社4家进行问卷调研,并走访糯稻三产融合相关的企业3家,与无为水稻产业联盟专家等召开座谈会4场,深入田间糯稻品种筛选试验与测试优质糯稻品种增产效果试验2处。从当地糯稻品种需求及糯米制品生产加工情况等方面对无为市糯稻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了解。
三、调研结果
(一)发展现状
1.种植生产现状
无为市地处安徽省中南部,长江北岸如图1,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季风气候显著,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全市可分4种不同的地貌类型,大体可分为平原区和低山丘陵区,常年种植常规粳糯稻
[1-2]。无为市的自然条件、土壤状况、气候特征以及水资源等多方面因素共同构成了有利于糯稻生长的良好环境。这种环境为无为糯稻的高产稳产提供了有力保障。糯稻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70万亩左右,种植面积超过70%,总产量接近40万吨。
无为地区在糯稻的高产栽培技术方面也有深入研究和实践。通过适期播种、培育壮秧、适龄移栽、合理密植、均衡施肥和科学管水等关键措施,不仅提高了糯稻的产量,还保证了其品质,满足了市场对高品质糯稻的需求。此外,无为市还注重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通过推广先进适用的农机化技术和装备,提升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为粮食稳产增产贡献机械化力量。
在病虫害防治方面,无为地区也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通过选择抗性强的品种、合理轮作、科学施肥和及时用药等手段,有效控制了糯稻生长过程中的病虫害,保证了糯稻的健康生长和高产稳产。
近年来,随着农业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国家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加大,无为地区的糯稻种植技术也在不断创新和提升。相关部门通过制定符合本地实情的惠农配套措施、建立综合服务体系、加大技术培训投入等方式,积极推广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模式,提高了农民种植糯稻的积极性和技术水平。
3.产业发展现状
安徽稼园香食品有限公司经营内容包括粮食收购、储存、加工、销售等。“稼园香”通过与智慧农业相结合,种植“智慧芜湖大米”,延伸了优质稻米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发展链,实现为企业增效为农民增收。企业运行以来,实施“科技兴粮”和“人才兴粮”,确保清理、烘干、加工的粮食完全符合国家技术质量标准,有效应对连续阴雨等灾害性天气、虫害鼠害、霉变导致的粮食产后损失。年平均服务农户近600余户,免费上门拖运粮食2000余吨,订单加价助农增收200多万元。让粮农能充分享受到丰收的喜悦,增强农户市场议价能力,有效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和企业增效,更为重要的是对保证国家粮食数量安全和质量安全具有重大意义。
糯江米业企业拥有糯稻初加工所包含的全套机械化、智能化设备。例如糯稻七次筛选去杂的智能工艺,通过糯米色选机筛选糯米中的异色颗粒,从而提升大米品质,以达到去除杂志效果。加工完成的糯米江通过销往食品厂和贸易商实现加工产业的创收。
无为万祠农机专业合作社,位于无为市开城镇,这里也是“智慧芜湖”大米生产基地。调研过程中得知,负责人成立合作社的目的就是带动农民增收致富。通过开展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合作社为无机户、小农户提供农机作业服务,优先为脱贫户和监测户提供农事作业服务,为农户节约了成本,农户每亩支出减少50元、稻谷增产30公斤以上、增收120元以上。合作社的服务范围覆盖无为市内6个镇24个村,每年吸纳周边的20多名群众和脱贫户从事农事活动,人均增收6000元以上。并且合作社从之前的自供自足已经达到糯稻加工能力超过生产量的水平,并且基本实现全面机械化。
无为市有为米业有限责任公司是集糯稻收购、烘干、储存、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与企业负责人交流得知,无为市糯稻产业在近年来取得了显著发展,如图3所示,不仅糯稻种植面积超过70%,而且更加注重糯稻的质量与产量双达标并将糯稻纳入“无为大米”范畴,但无为糯稻优势品种不集中,且仍缺乏大的食品加工厂对糯稻进行深加工。座谈会指出,在未来无为将筛选2-3个优质糯稻品种,立足于打造“无为糯米”特色品牌,提升无为大米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4.糯稻以及糯米制品销售现状
产业化融合度不够,糯稻价格不稳,种植面积波动大。受市场饱和度影响,糯稻原粮销售的价格不稳,近三年我省糯稻的销售价格为1.3-1.8元/100斤,糯稻种植面积波动大。
(二)存在问题
1.主导品种缺乏,专用糯稻品种不全面
在调研过程中,团队发现无为糯稻优势品种不集中,品种选育相对迟缓。另外,品种抗病性差,综合性状不突出,近几年选育的糯稻品种虽然产量较以往大幅提高,但糯稻品种产量的潜力还没有被充分挖倔;同时选育的品种在抗性上都不具备抗条纹叶枯病、纹枯病等抗性。同时,特用性、专门性品种不多,选用的品种用途相对模糊,缺少适宜酿酒、开发保健产品、做糕点等专用品种。
以黄酒酿造为例,黄酒的出酒率、糖度、醇厚值和风味等受糯稻品质(整精米率、支链淀粉含量、胶稠度、蛋白质含量及组分、微量元素等)显著影响,且不同酿造工艺下,优质黄酒相关的专用糯稻品质参数也不尽相同。目前浙江围绕“绍兴黄酒”已经陆续开展专用糯稻品质评价体系构建的相关工作,而我省对于专用糯稻的评价还主要以支链淀粉含量及经验型的外观判断为主,相关技术标准还十分不健全。
2.缺少糯米制品深加工企业
无为市内粮食深加工龙头企业虽已初具规模,但市场占有率和知名度不高。粮食深加工企业呈现数量多、生产规模小、大米品牌市场占有率和知名度不高等特点。部分企业已形成一定生产规模,但产业辐射性、传导性不强,整体产业发展不均衡,粮食加工以初加工为主,粮食加工企业产业链不长。无为市因缺乏深加工企业导致糯稻产业链的延伸和发展受到限制,无法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从而无法充分发挥糯稻的经济价值。这会导致产业链上的企业缺乏竞争力、影响农民增收以及糯稻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调研过程中,对于无为市缺少精深加工的情况,如图6,有6家代表性的企业负责人提出进行深加工是当下无为市糯稻产业三产融合的有效方式。糯米食品深加工行业在中国市场的发展前景是良好的。糯米作为中国传统的重要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和消费量都相当大,市场需求稳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糯米食品的需求也在逐渐增加。通过精深加工可以提高糯米的附加值,增加企业的利润空间。另一方面,深加工产品往往具有更高的技术含量和更好的品质,有助于提升企业的品牌形象和市场竞争力。此外,深加工还可以延长产品的保质期和扩大销售渠道,进一步增加企业的市场份额。
但同时提出所要面对的困境与挑战,糯米食品的生产和销售周期较长,需要较长的时间和较大的投入才能盈利。同时,市场竞争激烈,产品同质化严重,品牌效应不明显。
(三)发展机遇
1.地方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乡村人才振兴,要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近年来,无为市农业农村局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人才振兴等重要论述,充分贯彻中央、省市有关部署,着力打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储备,为乡村发展贡献人才智慧
[3]。
无为市农业农村局立足部门职责,贯彻落实各项农业类政策。大力鼓励农业经营主体创建示范项目,在项目申报、土地流转、技术指导等方面给予协助,近两年全市累计创建各类农业示范片100余个,技术包保指导全覆盖。大力推进中央政策性农业保险和地方特色保险各项措施,水稻、玉米、小麦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投保面积逐年加大,进一步降低种植主体生产风险。及时发放各项种粮惠农补贴和农机购置补贴。今年来,全市共发放农业支持保护补贴资金1.17亿元,将22个大类、46个小类、120个品目的农业机具购置纳入补贴范围,机具补贴资金达1646.73万元。通过各类政策激励,使种粮有收益、卖粮有“钱”景,让农业人才闻“哨”而来
[4]。
无为市农业农村局先后与安徽农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南陵大浦新农村推广中心等机构签订合作协议,将学员送到大学课堂、现代农业产业基地进行高层次理论和实践学习。选派来自高校院所和农业系统内的科技特派员164名、科技指导员194名,对全市262个行政村、涉农社区农技服务全覆盖。创建5个示范基地供学员学习参观、遴选4家培训机构承担培训任务,鼓励把种田能手、一线技术人员等“土专家”“田秀才”充实到教学队伍中,灵活采取田间课堂、农家进修等多种方式,拉近人才需求和人才培养距离,造就一批实践经验丰富的高素质从业人员,让农业人才领“向”而行
[5]。
2.政策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依靠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安徽省汪学军表示:扛稳国家粮食安全重任,加快建设千亿斤江淮粮仓,同样是利器在科技,关键靠改革,下一步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围绕“提单产、稳面积、减损耗”主攻方向,强化科技创新、机制创优和政策创效,加快推进千亿斤江淮粮仓建设。
构建价格、补贴、保险“三位一体”的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政策体系,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价格稳预期,创新优质优价激励、农资保供稳价等机制,确保粮食价格水平合理运行、良性可控;补贴降成本,加大补贴力度、提高补贴精度,推动农业补贴总量扩展、结构调优;保险去风险,优化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有效降低种粮主体融资成本,推动农业保险提标扩面,引导更多金融活水支持粮食生产。构建产粮大县振兴政策支持体系,集成土地、资本、技术、数据、人才等领域政策支持,加快补齐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基本服务短板;健全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增强产粮大县发展内生动力,筑牢千亿斤江淮粮仓建设根基
[6]。
3.企业优势
安徽稼园香食品有限公司,位于安徽省芜湖市无为市。公司打造的“智慧农田”项目,通过5G和物联网技术对水稻生长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大大提升了水稻品质和产量。公司的“稼园香”品牌大米荣获安徽省农业农村厅颁发的“皖美农品”品牌,这表明了其在农产品品牌建设方面的成功。
目前公司的经营模式主要是与农户订单生产为主,代除杂、代收购、代仓储、代加工、代销售。公司实施的五代服务一站式解决了种粮农户丰收后的烦恼、避免了丰产不丰收的局面,公司打好的产购储加销组合拳,已经成为当地老百姓放心的粮食购销企业。自2019年公司投产后,已拥有一条年产8万吨,优质大米生产线2000吨成品粮储备标准库,300吨成品粮周转仓,1500吨周转原粮仓和6000吨标准粮食储备,解决了农户存粮不善,卖粮难的困难,保障了农户的利益。此外,在品种推广上公司也下大力气为农户谋出路
[7]。
据了解,目前该公司已经突破并转化“粮食产后关键分离除杂技术”“生态储粮及生物技术应用”“粮食烘干减排”等15项关键技术,形成粮食流通全产业链保障技术集成创新、现代粮食产业社会服务体系协调运行新模式等标志性成果。实现以高新技术为先导,转变企业盈利增长方式,确保食品生产安全,不断提高产品竞争力
[8]。
2017年4月,吴永青注册成立无为万祠农机专业合作社,开始从事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通过规范管理,优质服务,合作社规模不断扩大。截至2023年底,合作社拥有收割机8台,大型拖拉机及配套农机具16台套、插秧机6台、植保机械10台套、水稻标准化育秧工厂和农事综合服务中心、粮食烘干中心各一座,合作社成员发展到16人,产值年增长15%以上。自成立农机专业合作社以来,吴永青带头引进植保无人机、插秧机、收割机等大型农业机械,开设水稻标准化育秧工厂、粮食烘干中心、农事综合服务中心,同时提供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带头推进农业科技、绿色发展,走出了一条“科技强农”之路。
4.产业振兴研究院的服务优势
安徽农业大学无为产业振兴研究院搭建了一个集科学研究、技术示范、技术培训和学生实习的稳定平台,致力于成为“科技创新策源地、社会服务新高地、人才培养聚集地、创业孵化试验田”,通过校企合作和产学研结合,推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
无为市自2021年与安徽农业大学签订农业科技现代化共建协议,无为市农业农村局紧抓契机,依托安徽农业大学19位顶级专家,联合成立水稻、水产、果蔬和茶叶四个产业联盟。
联盟专家组已对63家农业企业开展技术服务,召开专家碰头会5次、实地调研并开展技术培训20余场次,培训农业技术人员400余人次。同时,为更好的聚英才而用,共投资2000余万建设无为市乡村振兴产业研究院,建成一所6000余平米、涵盖各类研究分析室、实验室、工作室、展示厅等综合性产业研究科研中心和培训中心,并在研究院内成立8个首席专家工作室。通过紧密对接高校智库,邀请领域内一流专家点对点、手把手传授,进一步增强无为市市重点农业人才的培养工作,为人才发展提供“大本营”,让农业人才安“巢”而居
[9]。
(四)发展思路与对策
1.建议加强专用糯稻品质评价体系构建及栽培调优等方面基础研究,加强优质专用糯稻新品种育、繁、推体系建设,加强优质专用糯稻品质体系、品种选择、栽培管理等标准化与生产基地建设,持续推进优质专用糯稻新产品开发与产业链融合模式创新。
2.建议立足当地糯稻资源,发挥规模和产业技术优势,做专做强糯稻制品深加工,实施订单种植,构建核心产业链,带动无为糯稻产业高质量发展。糯稻、糯米、糯米粉及糯米制品,是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发展精深加工的有效方式,变大田为“原料车间”、用技改推动稻米企业升级转型。大力发展糯米精深加工产业,提高产品附加值,延伸产业链,提高稻农种植积极性,带动本地糯稻产业链发展。
3.建议夯实“无为”大米品牌创建基础,加强品牌宣传与创新销售策略。应注重提升大米的质量,确保大米的安全和品质,这是品牌建设的基础。通过实施农产品标准化战略,加强绿色、有机、无公害等产品的认证和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可以提升农产品的整体质量和安全性,为品牌建设提供坚实的基础。其次利用互联网、新媒体以及展会等多种宣传推广手段,开展“线上交易,线下运输”的销售产业链,大力推进农产品品牌建设,拓宽农产品产销渠道。通过举办农事节庆活动、开展线上直播带货等方式,吸引更多消费者关注和购买。探索“合作社(家庭农场)+电商运营”的经营模式,拓宽农产品交易市场。通过实施乡村振兴合伙人计划,将特色农产品上架“一村一品”专柜,进入社区商超网点,增加产品的销售渠道和曝光率。这些措施可以有效促进农产品的销售,同时也为村集体经济增收,实现“双赢”。
4.建议持续推进“产学研”合作,引导更多企业与高校“牵手”、产业与科研“联姻”。依托安徽农业大学、安徽工程大学等合作共建乡村振兴产业研究院,组建水稻等五大创新联盟的契机下,全方位开展关键技术攻关,以科技赋能农产品加工业高质量发展
[10]。
四.未来展望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健康饮食的追求,糯稻作为高纤维、高蛋白的健康食品,其市场需求将持续增加。特别是在一二线城市,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和饮食习惯的改变,糯稻制品的需求量有望逐年增加。其次,技术创新将是推动无为糯稻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无为市在糯稻品种选育、栽培管理、加工技术等方面已经取得了一系列突破,并正在积极引进新品种、新技术。这将有助于提高糯稻的产量和品质,满足市场需求,并推动糯稻产业的升级和发展。此外,政策支持也是无为糯稻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国家和地方政府已经推出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包括资金支持、技术推广、品牌建设等。这些政策的出台将为无为糯稻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综上所述,无为糯稻产业在未来有望继续保持稳步发展的态势。然而,也需要注意到产业发展过程中可能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如市场竞争、技术更新、政策变化等。因此,无为市需要继续加强科技创新、政策支持和品牌建设等方面的工作,以推动糯稻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资料:
[1]徐海松,裴文苗.2021年无为市常规粳糯稻品种展示试验报告[J].种子世界, 2022(002):000.
[2]汪化平.无为市3种主要农作物病虫害发生情况及防治策略调查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20.DOI:10.26919/d.cnki.gannu.2020.000502.
[3-5]中安在线.无为市:厚植人才培育沃土,赋能乡村全面振兴.中安在线,2022-11-11-17:22
[6]汪军.安徽省“全面深化改革 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三场):进一步全面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加快建设高质高效农业强省.安徽日报,2024-09-02-09:01.
[7]乡村振兴融媒体.安徽稼园香食品有限公司:返乡创业播下富民“种子”.乡村振兴融媒体,2022-09-21-16:25.
[8]大江晚报.“科技兴粮”让粮农告别“丰产不丰收”.芜湖市农业农村局,2023-12-27-17:13.
[9]中安在线.无为市:厚植人才培育沃土,赋能乡村全面振兴.中安在线,2022-11-11-17:22.
[10]许昊杰.无为: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安徽日报,2024-02-21-10:3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