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十五五”国家信息化规划》《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等重大国家战略部署,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计科先锋实践团于暑期再次踏上了社区走访之路。团队成员们奔赴左岭街道多个社区,在实地调研与深度访谈中,探寻智慧助老的新思路与新路径,努力为银龄群体搭建起跨越数字鸿沟的“温情之桥”。

计科先锋实践团成员与社区工作人员合影 供图张淋迩
【温情陪伴:数字关怀与心灵慰藉同行】
实践团在走访中深刻感受到,科技不能只是冷冰冰的工具,更应是传递温情的纽带。许多老人虽然手中握着智能手机,却因缺乏自信、无人教学而不敢尝试新功能。在朝阳社区,有老人坦言只会接打电话,对其他功能“知之甚少”,同时表示“学习这些新东西太难”,他们更愿意享受与邻里的互动交流。
在祥龙社区,由于社区高龄独居老人含量高,多数老人更愿意聚在活动中心聊天、下棋,对智能服务存在排斥心理。实践团成员在交流中发现,这些老人最期待的其实是陪伴与倾听,而数字化服务如果缺乏情感支撑,就容易成为“冷技术”。由此,团队认识到,智慧助老不仅是设备普及,更应注重心灵慰藉,唯有让老人感受到智能服务带来的温度,科技助老应用才有落脚点。

实践团走进朝阳社区,倾听老人对智慧助老的真实需求 供图冯宇欣
【科技赋能:智慧服务让生活更便捷】
“科技要真正融入老人的生活,才算真正实现了助老的目标。”在智苑社区,实践团成员看到了智慧助老的成功范例。社区为独居老人安装了“一键呼救”和门磁系统,一旦出现紧急情况,信息能迅速传递至社区平台,极大提升了安全感。与此同时,社区还常态化开展智能手机培训,每次有三十多人参加,老人们学习如何使用微信支付、地图导航、网上挂号,逐渐跨越了数字鸿沟。
社区的爷爷奶奶们在访谈中反复表达“想学新功能”的愿望,他们希望通过不断学习与时代同步。这种对新知的渴望,正是科技赋能下银龄群体积极向上的真实写照。智苑社区的经验告诉我们:科技于老人并非高不可攀,只要方法得当、引导耐心,老年居民完全可以在数字时代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

实践团在智苑社区开展访谈调研,了解智慧助老情况 供图李煦
【联动机制:多方协作织就“助老网络”】
“智慧助老不是一方之力可以完成的,而是需要‘社区-学校-机构’等多元联动。”玉泉社区工作人员对我们的项目给出建议。该社区在此理念的基础上已经探索了“硬件+软件”双轮驱动的模式:一方面改造助老空间,完善设施;另一方面开设智能手机课堂,与高校建立合作。
而在星芯社区,也尝试探索了多方协作的助老网络。但是仍存在很多问题,目前社区虽与机构合作开发小程序,但因推广度不足、操作门槛较高,使用效果有限。这一现象说明,智慧助老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治理方式的挑战。唯有建立健全的联动机制,才能让服务更具可持续性和覆盖面。

实践团与祥龙社区工作人员交流,探讨智慧助老服务模式 供图李煦
【青春力量:调研中的思考与未来展望】
通过此次实践,团队成员们深切体会到银龄群体在数字生活中既存在困境,也展现出积极的学习热情。一位奶奶说:“虽然我们老了,但也想跟上时代。”这句话让队员们倍感触动。
在总结中,实践团提出了三点思考:一是科技要有温度,应在服务中注重人文关怀;二是要推动社区、学校与社会力量协作,形成合力;三是要根据不同社区、不同老年群体的特点,因地制宜探索多样化的智慧助老模式。
“智慧助老不仅是技术工程,更是爱的工程。”这是计科先锋实践团在调查结束后形成的共识。青春的脚步与银龄的笑容交织在一起,构成了这个暑期最动人的画面。

实践团成员与受访老人合影留念 供图冯宇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