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路求索践初心,白袍染墨承使命
清晨推开病房窗棂,消毒水的气息裹挟着晨风涌入,我下意识抚平胸前崭新的见习胸牌。作为一名临床医学专业大三学生,此刻站在市立医院门诊大厅,望着电子叫号屏上跳动的数字,恍然惊觉书本里的理论正被现实的浪潮推搡着奔涌而来。这段为期一月的临床实习,恰似打开医学殿堂的一扇侧门,让我得以窥见生命重量的真实刻度。导师递来的第一份病历像块灼热炭火,患者褶皱密布的掌心还残留着昨夜高烧余温。我屏息记录生命体征时,监护仪规律滴答声忽然化作急促鼓点——那是身体发出的无声警报。
初入心血管内科病房的那个清晨,阳光透过百叶窗斜斜地洒在走廊上。我正跟着队伍缓步前行时,恰逢张主任身着白大褂、手持病历夹大步走来,身后簇拥着几位住院医师和规培生——原来今天要进行教学查房。病床上躺着位约莫五十岁出头的中年男子,蜡黄的皮肤泛着病态的灰暗,稀疏的胡茬间挂着细密的汗珠,干裂的嘴唇微微翕动却发不出完整的声音。床头心电监护仪的绿色波形如同狂风席卷下的麦浪般疯狂跳动,尖锐的蜂鸣声断断续续撕裂着晨间的宁静。
“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张主任用钢笔尾端重重敲击着摊开的心电图报告单,墨迹未干的曲线在灯光下泛着冷光。他抬眸扫过我们这群拘谨的见习生,镜片后的目光锐利如刀:“记住,对这类患者而言,时间就是尚存活力的心肌细胞。”我的呼吸不自觉地急促起来,当轮到我上前做体格检查时,颤抖的指尖刚触到患者冰凉渗汗的前臂,他突然攥住我的手腕,浑浊的眼球凸出眼眶,从牙缝里挤出断续的呻吟:“像有人拿着钝刀……在胸骨后面反复剜绞……”那声音与教科书上描述的“压榨性疼痛”竟完美重叠,某种电流般的战栗顺着脊柱直冲天灵盖。
那天值夜班时,我独自坐在值班室惨白的荧光灯下,将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影像一帧帧放大细看。屏幕上那些本该通畅如河道的血管,此刻扭曲成团纠结的褐色麻绳,最狭窄处仅容红细胞单行通过。某些钙化斑块表面凹凸不平,恰似被蛀空的老树根须爬满青苔,而侧支循环细若游丝的代偿性血管,正在绝望地试图撑起整片缺血的心肌荒原。窗外蝉鸣渐息时,我终于读懂了教材里反复标注的“黄金救治窗”——每延误一分钟,就有大约百万个心肌细胞因缺氧永久失去收缩功能,它们会在黑暗中缓缓崩解,如同烛火燃尽后的残烬簌簌飘落。
急诊科的夜班堪称淬炼医术的熔炉。记得那个暴雨倾盆的深夜,救护车鸣笛声刺破雨幕,抬下来的是一位建筑工人。他的右小腿被钢筋贯穿,鲜血浸透了工装裤。清创室内此起彼伏的金属器械碰撞声中,我第一次独立完成深部伤口探查。当镊子夹起嵌在肌肉间隙的碎石片时,患者骤然绷紧的躯体让我的手心沁出冷汗。缝合皮肤时,带教老师轻声提醒:“美容缝合不是绣花,但要怀着对待锦缎的心。”那道最终留下的淡粉色疤痕,成了我对外科操作精细度的最初认知。更难忘的是凌晨三点接诊的腹痛患儿,蜷缩成虾米的孩子哭闹不止,家长焦虑的眼神灼得人心慌。腹部超声提示肠套叠,空气灌肠复位成功的瞬间,孩子脸上绽放的笑容,让整间诊疗室都明亮起来。
在内分泌科的日子,我见证了慢性病管理的复杂图景。王阿姨患糖尿病十余年,因足部感染入院。她摊开布满水泡的双脚苦笑:“大夫,我这脚比脸金贵多了。”每日换药时,溃烂创面散发的气味考验着职业素养,而她乐观的性格却像阳光穿透阴霾。我们为她制定个体化控糖方案,教会家属胰岛素注射技巧。出院那天,她特意带来自家蒸的杂粮馒头,粗糙的表皮还带着灶火的温度。“你们既要治我的病,还要管我的嘴啊!”这句朴实的话,让我深刻体会到医疗不仅是技术活,更是充满温度的人性对话。
手术室的无影灯下,我触摸到了医学艺术的巅峰。跟台阑尾切除手术时,主刀教授灵巧的双手仿佛持握的不是柳叶刀,而是挥洒丹青的妙笔。剥离系膜时的精准发力,结扎血管时的快稳准狠,每一个动作都透着数十年磨砺出的从容。当我作为助手递送器械时,汗水顺着防护面罩滑落,却不敢有丝毫懈怠。术后病理标本陈列台上,那颗发炎肿胀的阑尾静静诉说着疾病的真相,此刻方知课本插图与实体器官间的微妙差异。
最触动心灵的莫过于肿瘤科的陪伴式查房。李爷爷确诊肺癌晚期那天,子女们红着眼眶躲在走廊尽头。我随主治医师走进病房,老人浑浊的眼睛忽然变得清澈:“小伙子,我这肺叶子还能撑多久?”面对这样的问题,任何委婉措辞都显得苍白。我们选择坦诚告知病情,同时详细解释姑息治疗方案。后来每次查房,老人都会询问正在接受放疗的小孙女近况,那份超越自身痛苦的牵挂,让我懂得有时治愈之外,安慰与希望才是最长情的处方。
临别之际,科主任赠予每位见习生一本空白病历本。扉页上遒劲有力的钢笔字写着:“医学的本质,是偶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捧着这本沉甸甸的“成长档案”,回望这一月走过的路——从最初面对病人时的手足无措,到如今能从容采集病史;从机械背诵诊疗规范,到学会根据个体情况调整方案;从单纯关注疾病本身,到开始思考患病的人。白衣飘飘的岁月里,逐渐领悟到希波克拉底誓言的重量,不在冠冕堂皇的承诺,而在每一次叩诊锤落下时的专注,每一针缝合时的谨慎,每句医嘱交代时的耐心。
未来的行医路上,或许会遭遇质疑,历经挫折,甚至目睹生命的离去。但每当想起那位肠套叠复位后展露笑颜的孩子,那个把杂粮馒头捂在怀里保温的老人,还有无数个将健康托付给我们的生命,便深知肩上的责任重于泰山。愿以青春为笔,蘸取仁心作墨,在漫漫医途上书写不负生命的答卷。
实践报告推荐
- 长安大学:以实践守护桥梁缆索安全防线
- 8月18日至22日,长安大学“桥索安·护桥先锋”暑期社会实践队在博士生导师夏晓华带领下,聚焦“双向多旋翼缆索微接触型智能检测机
- 2025-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