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个月亮照见过的成长——我的医学实习进行时
晨光漫过内科病房斑驳墙面的时刻,消毒水特有的金属气息裹着生命律动混入鼻腔。这是我在医院度过的第八个清晨,白大褂口袋里揣着磨旧了边的《实用内科学》,胸牌上“见习医师”四个字已有些褪色,却依然沉甸甸压在心头。八个月的临床浸润,像把钝刀反复淬炼,将课本上的铅字熔成血脉里的本能反应,也让我对“医生”二字有了血肉丰满的认知。
一、初识人间疾苦:理论高塔轰然崩塌后的重建
记得第一天站在呼吸科病房门口,教科书里规整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疗流程图”瞬间支离破碎。那位因肺心病住院的老矿工,青紫的口唇下藏着五十年井下作业的尘肺史,肿胀的双下肢按之凹陷,颈静脉怒张如蜿蜒的蚯蚓。带教赵主任用手指叩击患者胸骨柄:“听到没有?剑突下的收缩期杂音,这是右心衰竭的典型体征。”我这才惊觉,原来真实的病症从不按教材章节顺序登场,而是裹挟着岁月风霜扑面而来。
急诊室的夜班彻底撕碎了我的学生思维。那个暴雨夜送来的年轻车祸伤者,CT显示脾破裂伴失血性休克,血压计的水银柱以肉眼可见速度下跌。我在老师监督下第一次建立中心静脉通路,颤抖的手背抵着患者冰冷的皮肤,监护仪上室颤波纹疯狂跳动。当血浆袋快速滴注进身体,看着血压数值缓慢回升,我才真正理解“时间就是生命”不是口号,而是悬在生死天平上的砝码。
儿科病房教会我用童真的眼睛看世界。给三岁白血病患儿做骨髓穿刺时,孩子撕心裂肺的哭声揪得人心发颤。家长红着眼眶求我们“轻点扎”,可穿刺针必须穿透髂前上棘的皮质骨。那一刻突然明白,医生既要有精准的技术,更要有共情的勇气。后来每次查房,我都蹲下身和孩子平视,让他们摸摸我的听诊器,冰凉的金属片反而成了安抚的玩具。
二、淬炼临床技艺:在失误与修正中雕刻医者羽翼
手术室的无影灯是最严苛的老师。初次作为二助参与腹腔镜胆囊切除,主刀医生突然将超声刀递到我手中:“持稳,别碰到周围血管。”汗珠顺着防护面罩滑落,视野里只有器械尖端微小的震颤。术后复盘会上,教授指着录像批评:“你的分离动作太粗暴,这样容易损伤胆管。”那晚我在模拟训练室反复练习组织分离,直到月光爬上操作台,才懂得外科手上的每一个细微动作,都承载着患者的信任重量。
内科四大穿刺曾是难以逾越的关卡。第一次给胸腔积液患者抽液时,局麻针刚触及壁层胸膜,患者突然剧烈咳嗽,针筒里涌出的血性液体染红了治疗巾。带教老师迅速捂住穿刺点,冷静指挥加压包扎。事后他翻开《诊断学》泛黄的书页:“记住,胸膜反应比书本描述得更凶险,预判永远比处理更重要。”如今我能熟练完成腰椎穿刺,但每次操作前仍会默念:安全区域在哪里?并发症怎么防?
病历书写从工整的仿宋体进化为带着思考痕迹的文字。最初只会机械抄录阳性体征,现在学会在现病史里追问诱因,在体格检查中捕捉反常细节。那个反复腹痛的女性患者,我在查体时注意到她指甲床苍白,顺藤摸瓜查出缺铁性贫血,最终确诊结肠癌。主治医师在我的病历首页批注:“好的病史采集胜过昂贵检查。”这句话被我郑重抄在笔记本扉页。
三、触摸生命温度:在病痛缝隙播种希望之光
肿瘤科的走廊总飘着淡淡的中药味。陪护晚期胃癌大叔的最后一周,他整夜咳喘无法平卧,却坚持每天早晨让女儿帮他梳头刮胡。有一天他拉住我的手:“小大夫,给我开点止疼药就行,别浪费钱治了。”转身却看见他用颤抖的手给护工大姐织围巾。生命的韧性在这些细微处闪光,教会我有时治愈是幸运,常常帮助是本分,总是安慰才是医者的底色。
精神科病房颠覆了我对疾病的认知。双相情感障碍的女孩时而滔滔不绝背诵诗歌,时而蜷缩在墙角喃喃自语。我跟着主任学习“非评判性倾听”,看她在绘画治疗中用紫色涂抹整个世界。当她某天突然说“我觉得你好懂我”时,窗外梧桐树的影子正在地板上摇晃,那一刻真切感受到,心灵创伤的缝合比肉体修复更需要耐心。
产房里新生婴儿的啼哭是最动人的生命乐章。协助接生的那刻,温热的羊水溅在脸上,托举着湿漉漉的小生命放在母亲胸前。产妇疲惫的脸上绽开笑容,丈夫激动地握着我的手连声感谢。这一刻突然懂得,医生不仅是疾病的对抗者,更是生命诞生的见证人。
四、直面职业困惑:在理想与现实的夹缝中寻找支点
药房窗口前的纠结至今难忘。那位农民工模样的父亲,攥着医生开的进口降压药处方犹豫不决。我知道国产仿制药疗效相当,价格不到三分之一,可药品目录规定必须使用原研药。看着他数着皱巴巴的钞票,我第一次体会到医疗决策背后的经济考量。后来偷偷查了文献,确认替代方案可行,鼓起勇气找上级医师商量,最终换成了性价比更高的药物。这件事让我明白,医学不仅要讲科学,还要讲良心。
医患沟通的艺术远比想象复杂。有个家属因为治疗效果不理想,冲着值班医生大喊大叫。我正要上前理论,带教老师轻轻拦住我:“让他发泄完,情绪宣泄也是治疗的一部分。”待对方平静下来,我们详细解释了病情发展和后续方案。走出诊室时,老师说:“患者需要的不只是解释,是被重视的感觉。”这句话成为我处理纠纷时的准则。
学术诚信的警钟时时敲响。整理科研数据时,发现某组实验结果异常漂亮,几乎完美契合假设。导师却要求复查原始记录,果然发现样本编号混淆。他严肃地说:“造假的数据救不了病人,只会毁掉整个学科。”这句话刻在我心底,提醒我医学研究容不得半点侥幸。
五、回望来路星光:收拾行囊再赴征程
整理储物柜时,翻出第一周写的检讨书,稚嫩的字迹还在抱怨工作强度太大。如今再看,那些熬夜写的病程记录、修改七遍的首程医嘱、被汗水浸透的手术衣,都成了最珍贵的成长印记。窗台上摆着患者送的手工贺卡,歪扭的字迹写着“谢谢小姐姐”,旁边放着出院时收到的喜糖,甜蜜的气息弥漫着离别的味道。
最后一次参加科室早交班,听着熟悉的病情汇报声,忽然意识到这些日常琐碎即将成为回忆。走廊里遇见刚入院时的首位患者,他认出我的胸牌笑道:“都熬出头了吧?”转身看见带教老师鬓角新增的白发,眼眶不禁发热。原来所谓成长,不过是渐渐活成自己曾经仰望的模样。
站在医院门口回望,门诊大厅依旧人潮涌动,救护车鸣笛声穿透暮色。白大褂口袋里揣着患者塞的橘子,手里提着装满资料的行李箱,心中涨满复杂的情愫。这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带着临床锤炼出的锋芒,怀着对生命的敬畏,向着真正的医者之路阔步前行。
夜空中的月亮又圆了几遭,它见证过我初次穿刺失败时的沮丧,照亮过守灵夜的长廊,也抚慰过抢救成功后的喜悦。医学的路还很长,但我知道,只要心中有光,就能穿越每一个黑暗时刻。就像此刻,东方既白,新的一天正在到来。
实践报告推荐
- 长安大学:以实践守护桥梁缆索安全防线
- 8月18日至22日,长安大学“桥索安·护桥先锋”暑期社会实践队在博士生导师夏晓华带领下,聚焦“双向多旋翼缆索微接触型智能检测机
- 2025-08-22
- 非遗传承进校园
- 为积极响应国家关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号召
- 2025-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