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长安大学:以实践守护桥梁缆索安全防线

    发布时间:2025-08-22 阅读:
    来源:长安大学“桥索安·护桥先锋”暑期社会实践队
  为响应国家交通强国战略,筑牢桥梁基础设施安全屏障,8月18日至22日,长安大学“桥索安·护桥先锋”暑期社会实践队在博士生导师夏晓华带领下,聚焦“双向多旋翼缆索微接触型智能检测机器人”项目,奔赴陕西西安桥梁一线,开展技术调研、实地勘察与优化实践,以青春智慧赋能桥梁缆索检测技术升级。
  
  筹备赋能:厚植理论根基,明晰实践方向
  
  实践队以推动智能检测机器人迭代、守护桥梁缆索安全为核心使命,筹备阶段便锚定“理论筑基+技术探索”双路径。队员们参与出征仪式暨培训大会,系统学习安全规范、项目报备流程及新闻宣传要点,明确实践任务边界与安全底线。在图书馆,团队围绕桥梁缆索结构、病害类型、智能检测技术演进展开文献调研,梳理出国内外桥梁缆索锈蚀、疲劳断裂等典型病害案例,剖析人工检测、初代机器人检测的局限性,以及多传感器融合、智能算法应用对检测精度的赋能逻辑,为实践筑牢理论基石。“通过文献分析,我们发现智能检测机器人在复杂环境下的适应性仍有提升空间,这成为后续实践的核心探索方向。”队员吴磊在调研总结会上说道。
  
  实践队员讲解机器人控制系统吴磊供图
  
  一线深耕:解码桥梁缆索,捕捉真实需求
  
  抵达西安桥梁现场,实践队迅速进入“技术攻坚”状态。在夏晓华导师指导下,队员们对多座桥梁缆索开展“全维度诊断”:借助成像设备记录锈蚀、磨损细节,使用张力传感器采集缆索应力数据,结合无人机航拍还原缆索空间分布与周边环境干扰因素。“部分缆索因长期受风雨侵蚀、车辆荷载震动,表面锈蚀呈现‘斑驳状’分布,且不同高度段的缆索摆动幅度差异明显,给检测设备的稳定性、贴合度带来挑战。”队员任志腾在现场观测时指出。精准捕捉到“缆索表面不平整、高空气流干扰、检测盲区规避”等实际需求,为技术优化锚定现实靶点。
  
  指导老师带领实践队员寻找缆索表面损伤任志腾供图
  
  技术攻坚:淬炼智能检测,突破应用瓶颈
  
  基于一线调研成果,实践队聚焦机器人技术迭代展开“头脑风暴+模拟验证”。针对缆索表面锈蚀、不平整问题,团队创新设计“柔性自适应接触机构”,采用高分子缓冲材料与可调节夹持模块,实现“微接触检测”与“复杂表面适配”的平衡。“我们使用计算机搭建模拟检测平台,复刻桥梁缆索的复杂环境,对优化后的机器人进行‘压力测试’。从数据反馈看,接触机构的柔性设计有效减少了检测卡顿,动力算法升级让机器人稳定性提升显著,这些改进真正切中了现场需求。”负责技术优化的队员廖潇俊介绍。通过“理论推导-模拟验证-迭代修正”闭环,实践队啃下“复杂环境适配、精准检测执行”等硬骨头,为智能检测机器人走向工程应用筑牢技术底座。
  
  实践队员优化模型季旭供图
  
  价值沉淀:凝聚青春力量,锚定发展路径
  
  为期5天的实践,“桥索安·护桥先锋”团队不仅完成技术攻坚,更在行业对话中明晰使命。夏晓华导师结合科研经验,向队员们阐释桥梁缆索检测技术对交通运维的战略价值:“桥梁是交通网络的‘脊梁’,缆索安全关乎千万人的出行,你们的技术探索,是守护‘大国重器’的青春担当。”队员们深刻体会到,智能检测技术的迭代,不仅是工程问题的突破,更是交通强国战略的微观实践。
  
  实践团队在灞河元朔大桥合影季旭供图
  
  青春逢盛世,奋斗正当时。长安大学“桥索安·护桥先锋”实践队以技术创新为笔,以实地实践为墨,书写守护桥梁安全的青春答卷。未来,团队将持续深耕交通工程领域,把实践成果转化为守护“大国重器”的创新动能,让青春智慧在交通强国建设中熠熠生辉。
实践报告推荐
  • 非遗传承进校园
  • 为积极响应国家关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号召
  • 2025-08-21
  • AI 采集乡音数据,数字激活地域文化
  • 这个夏天,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电学院的智语留声团队开展了以“智语留声:方言数字守护者”为主题的方言数字化暑期社会实践项目。
  • 2025-08-21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