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协调好经济增长、民生保障、节能减排"的重要指示精神,积极响应《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部署,8月19日,南通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零碳Π实践团队员前往苏州市太湖湿地公园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图为湿地知识长廊。石乐供图
湿地公园调查结果 湿地公园联合清华苏州环境创新研究院,打造8050平方米小微湿地示范区,采用“浮水-挺水-沉水”植物复合系统,结合基底改良剂、控藻抑藻菌剂等核心技术,构建低碳水循环体系。队员通过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到,示范区水质从Ⅲ类提升至Ⅱ类,透明度提高300%,悬浮颗粒物浓度下降75.4%,年固碳量达12.5吨,相当于种植680棵冷杉的年碳汇能力。在机械节能方面,公园淘汰高耗能设备,引入智能网联系统,对施工机械实施“定人定机”管理,通过经济时速控制、空转监测等技术,实现燃油消耗降低18%,年度减排二氧化碳230吨。生态修复,重塑湿地碳汇功能作为“江苏首届10佳湿地生态修复案例”,太湖三山岛环岛湿地修复工程采用多层生态围隔系统,恢复太湖沿岸带湿地3000亩。项目通过浅层湖泊多稳态理论,逆转草型向藻型湖泊的退化趋势,使修复区总氮、总磷浓度分别下降49.86%和11.11%,水生植物增至12种,野生鸟类达191种。其中在队员参观调查的过程中,梅花鹿,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青头潜鸭现身,印证了生物多样性显著提升。
图为梅花鹿现身。石乐供图
全民参与,打造零碳生活场景公园创新“环保+”模式,将节能减排融入日常运营:办公区:全面推行无纸化办公,使用节能灯泡,年节约用电1.2万千瓦时;游客服务:设置智能垃圾分类回收站,实现可回收物资源化利用率达95%;科普教育:开展“世界环境日”“零碳夏令营”等活动,年吸引超5万名游客参与生态实践,发放节能手册2万余份。政策引领,擘画绿色发展蓝图苏州市生态环境局发布《太湖生态岛条例》,将湿地固碳纳入碳达峰碳中和战略,试点“碳普惠制”,建立湿地碳汇指标测算体系。
图为随机采访路人对于湿地保护的看法。石乐供图
采访结论 苏州太湖度假区管委会主任方芳表示:“我们将以‘4+N’产业集群为抓手,发展节能环保、智能制造等绿色产业,力争2030年实现区域碳排放强度下降40%。”成果斐然,获国际国内双认可。经调查,2024年,太湖湿地水质优Ⅲ比例达96.6%,总磷、总氮入湖通量同比下降2.9%和25.5%。公园先后获评“国家级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国际湿地城市创建示范点”,其“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技术获联合国环境署推广。
实践证明,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可以同频共振。湿地文创产品年销售额突破1500万元,生态旅游带动周边12个村庄增收,碳汇交易让企业主动认购修复份额。这些创新模式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当看到农民画家将湿地元素融入苏绣,当听到孩子们在自然课堂兴奋地辨认植物,我们更加坚信:保护湿地,就是在守护人类未来的生存空间。
当太湖湿地被联合国环境署列为"城市湿地修复典范",当"生态绿肺"成为苏州最动人的城市名片,我们终于可以自豪地说:这片土地上的每一寸生机,都镌刻着青春的印记。未来的路还很长,但只要心中有绿,脚下有根,我们就能让更多湖泊重现碧波,让更多城市拥有会呼吸的"绿肺"。正如无锡市政府工作报告所言:"太湖治理的每一步,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注脚。"而大学生群体,正是这注脚中最富朝气的书写者。

图为实践团成员采访年轻人日常生活中零碳排放的具体做法。石乐供图
苏州太湖湿地公园以零碳实践为笔,以生态创新为墨,正在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篇章。正如苏州市委书记丁立新在实践结业仪式上所言:“青年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力军,太湖的碧波需要一代代人接力守护。”零碳Π实践团正以实际行动诠释着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在绿色发展的赛道上奋力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