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循碳Π索,苏沪绿迹——零碳Π实践团赴上海碳秘馆解码低碳生活

    发布时间:2025-08-20 阅读:
    来源:南通大学零碳Π实践团
  从南通环境教育馆的环保理念启蒙,到苏州太湖湿地公园的生态减碳实地考察,再至西双湖湿地公园的自然碳汇探索,南通大学零碳Π实践团的足迹沿着苏沪大地徐徐铺展,在不同地域的生态场景中深入调研减碳机制的实践路径。8月17日,实践团成员怀揣着对低碳知识的探索热情,走进上海碳秘馆开启新的实践征程。馆内墙壁上图文并茂的碳知识图谱系统梳理着碳循环的科学原理,讲解员结合日常生活场景娓娓道来的碳排放分析让抽象的“碳足迹”变得清晰可感,而那些融合前沿科技的互动体验设备更让成员们眼前一亮——从模拟不同出行方式的碳排放对比装置到可视化的家庭节能测算系统,每一处细节都在生动诠释着碳元素与生活衣食住行的紧密关联,让实践团成员在沉浸式体验中系统学习低碳知识,逐步解码低碳生活的实践密码。
  
  展区层层递进显巧思多元场景共绘低碳图景
  
  实践团成员顺着展馆动线深入探索,发现碳秘馆以“认知-实践-行动”为展示逻辑层层递进。在“生活碳足迹”展区,详实的数据图表与实物模型直观呈现着衣食住行的碳排放真相:一件纯棉T恤从种植到成衣的碳消耗、不同烹饪方式的能耗差异、公共交通与私家车的碳排放量对比,让抽象的碳排放变得可触可感。转过展区,“低碳生活实验室”则构建出完整的绿色场景:从太阳能供电的智能家居演示,到厨余堆肥的循环系统,再到旧物改造的创意工坊,全方位展示着低碳生活的多元可能。展区末端的“城市减碳实践墙”,系统罗列了上海在碳普惠平台建设、新能源补贴等方面的政策举措,以及碳监测技术的应用成果。参观途中,实践团成员不时遇到驻足探讨的游客,有手持记录本的外地环保研究者专注拍摄数据,也有家长带着孩子在互动装置前体验,热闹的场景印证着低碳理念正走向大众生活。
  
  主题展台了解垃圾分解所需时间。胥星卉 供图
  
  实地采访听心声场馆规划绘新篇
  
  在低碳出行体验区,实践团成员遇到了正带着两位孩子体验骑行发电装置的王女士。看到孩子们为让模拟路灯亮起奋力蹬车的模样,成员们上前询问她对低碳出行的看法。“这种体验太有意义了,”王女士擦了擦孩子额头的汗珠笑着说,“平时开车接送孩子总觉得麻烦,今天在这里通过互动游戏让他们明白,骑车不仅能锻炼身体,还能减少碳排放,真是一举两得。回去后我打算每周固定几天步行接送孩子,从小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
  
  随后,实践团成员找到场馆工作人员深入交流。当被问及场馆未来的展区规划时,工作人员指着一楼施工区域介绍:“目前我们正筹备全球变暖与海洋影响主题展区,计划通过沉浸式投影还原冰川融化场景,搭配珊瑚白化标本与海洋碳汇模型,让游客直观感受气候变化对海洋生态的威胁。”工作人员还提到,新展区将增设亲子互动实验台,让更多家庭在动手操作中理解海洋碳循环的重要意义。采访中,成员们深切感受到低碳理念正通过场馆传播走进千家万户。
  
  图为实践团成员采访体验低碳生活的游客。胥星卉 供图
  
  明暗之间见希望低碳实践启新程
  
  当日落余晖透过展馆玻璃窗,实践团成员踏上返程的阶梯,这一路的所见所闻在心中愈发清晰。还记得初入二楼展区时,楼梯口的幽暗灯光下,墙面屏幕滚动播放着碳排放过度导致的冰川消融、森林锐减等生态创伤,触目惊心的画面让人深切感受到环境危机的紧迫性。而当结束参观走出展馆,另一侧的楼梯口却暖意融融——明亮的灯光下,动态数据墙实时展示着各地低碳政策落地后的减排成效:新能源汽车普及率攀升、光伏电站装机容量增长、碳交易市场稳步运行……这明暗交替的场景,恰似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历程缩影。​
  
  此次上海碳秘馆之行,不仅让实践团成员系统掌握了低碳知识,更在采访交流中见证了低碳理念从展馆走向生活的生动实践。带着满满的收获与思考,零碳Π实践团将继续带着这份绿色使命,把苏沪大地上的减碳经验传递给更多人。
  
  图为实践团成员体验了解上海市7+1温室气体监测站。胥星卉 供图
实践报告推荐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