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2025年三千计划 | 手工工匠雕刻调研 山东财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敢当会创调研团队刻艺匠心分队

    发布时间:2025-08-20 阅读:
    来源:山东财经大学 朱思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老祖宗留下来的这些宝贝,对延续历史文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更好促进石敢当手工雕刻文创的开发,了解手工与机械雕刻的核心差异,手工工匠雕刻调研团队于2025年7月13日前往济南英雄山文化市场、山东手造展示体验中心等地。通过实地走访、问卷访谈等方式开展专项调研,探寻传统手工工艺的传承密码,用实地调研记录石敢当手工雕刻行业的发展现状。
  
  一、调研地介绍
  
  1.英雄山文化市场
  
  英雄山文化市场位于济南英雄山北麓,发轫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现有固定雕刻摊位近百家。其中八成以上保留纯手工或半手工生产方式,聚集玉雕、木雕、核雕、牙雕等多门类非遗传承人。
  
  2.山东手造展示体验中心
  
  山东手造展示体验中心位于济南市市中区,以“前店后坊”模式集中展示齐鲁工匠精品。设有雕刻研学、技艺体验、直播销售三大功能区,日均客流量达五千人次,形成“传统集市+现代展厅”的互补格局,以跨界联名、数字营销出圈,构成一幅“老手艺+新消费”的济南雕刻地图。
  
  二、调研过程
  
  1.调研前期
  
  在正式开展调研前,团队成员提前熟悉了石敢当手工雕刻行业的发展背景、不同雕刻品类的基本特点。梳理了手工与机器雕刻的相关研究文献及行业报道,针对英雄山文化市场、山东手造展示体验中心两个调研地不同的经营模式等信息进行初步收集。
  
  团队成员提前一周预先与商户取得联系。验证调研的可执行性,并就调研的具体时间、地点及细节与当地商户进行商议。
  
  确定调研地点与时间之后,团队按照详细规划的调研路线及时间安排。明确团队中每个成员在调研中的分工,进行采访、摄像、录音、记录等任务分配,确保所有成员能在调研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互帮互助,圆满完成任务。
  
  团队成员询问商户经营模式
  
  2.实地调研
  
  第一站:英雄山文化市场
  
  7月13日上午,团队首先前往英雄山文化市场开启实地调研,先后走访了15位手工雕刻店主,发现文化市场内的石敢当文创雕刻大多雷同,难以看到出彩的文创产品。带着问题,团队成员与从事玉雕行业28年的林老板展开了深入交流。
  
  林老板介绍道,市面上的石敢当雕刻设计大多简单而相似,文化底蕴极低,制造则主要采用机器流水线生产,要想出彩只能从制造工艺下功夫,因此她坚持手工雕刻为主、机器辅助为辅的制造模式。她还向团队成员详细展示了玉雕从选料、打胚、塑形到上色的完整流程,并结合自身多年的从业经验,对比分析了手工雕刻与机器雕刻的差异,她强调机器雕刻的作品缺少灵性,在价值上远不及手工雕刻产品。虽然手工雕刻的成本极高,但林老板依然坚守着初心,不断尝试带领手工雕刻行业走出困境。通过与林老板的交流以及对市场内其他摊位的走访,团队对传统手工雕刻的技法传承和经营现状有了初步的直观认识。
  
  商户为团队介绍雕刻流程
  
  第二站:山东手造展示体验中心
  
  7月13日下午,团队前往山东手造展示体验中心开展调研。
  
  团队在这里发现了一部分石敢当木雕产品,但外观与英雄山文化市场的产品并无明显差异。团队成员与两位店主进行访谈,讲述了本次调研发现的问题与疑惑,店主刘老板向团队解释,石敢当的造型设计是个难题,而且手工雕刻耗时费力,虽然手工做的作品线条更加灵动,富有美感,但对于商家来说难以维持成本与利润的平衡。即便面临着不小的成本压力,刘老板的店铺依然保持着自主创作的手工雕刻作品的习惯,他主要根据客户需求进行现场的雕刻制作,但同时也销售一部分机器雕刻的量产摆件。
  
团队成员体验现场雕刻
  
  通过走访体验中心的不同功能区,观察其手工雕刻产品和传统与现代结合的经营模式,团队对现代手工雕刻行业的发展现状有了更清晰的认知。受访店主普遍采用分层经营模式,高端定制作品坚持纯手工创作,中端产品则采用“机器打胚+手工精修“的模式提升效率,大众款式则主要是流水线机雕产品。
  
  三、调研收获
  
  朱思颖
  
  这次对石敢当手工雕刻工匠的实地走访,对于长期以来局限于课堂书面知识的我来说,是一次难得的线下专业拓展,更是一场与传统工匠精神的深度对话。
  
  在英雄山文化市场的数百家店铺里,我了解到三种不同的生产形态:有的店坚持纯手工打胚,从选料时根据石材、木材天然纹路设计造型,到用平刀、圆刀、三角刀等二十余种工具逐层雕琢,一件石敢当文创雕刻作品往往耗时月余;有的店采用“机器打胚+手工塑形”的半机械化模式,利用机械设备粗加工,再手工处理细节弧度与肌理;还有的店直接采购工厂流水线产品,销售平价石敢当摆件。
  
  手工与机器雕刻的差异,不仅是两种生产方式的比较,更是对“工业文明与手工文明如何共生”的时代命题的思考。机器雕刻解决了标准化生产的效率问题,却无法承载文化记忆的温度,这种依靠手腕力度精准控制的技法,机器永远无法模拟,工业化的光滑表面千篇一律,同时也缺失了呼吸感与灵性。正如英雄山文化市场的一位店主所说:“机器能做出标准的美,但手工才能为摆件赋予灵魂。”
  
  传统工艺不是固守旧法,而是在AI纵横的时代下不断修正角度,保持匠人之心。石敢当文创产品在市面上的缺失,让我们看到了亟待解决的难题——设计单一,制造粗糙都成为阻碍石敢当文创进一步发展的绊脚石。作为当代青年,我们更应通过新媒体讲好匠人故事,将文化底蕴融入石敢当文创产品,让工匠精神在创新中永续传承,为传统工艺与敢当精神的融合发展提供新的思路与视角,助力敢当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团队成员在山东手造展示体验中心调研
  经过一天密集访谈与问卷分析,团队成员理清了手工雕刻与机器雕刻在成本、效率、制造三维度的现实差异,也看见老手艺在新消费浪潮中的困境与突围。随着流水化高效率生产的普及,手工雕刻面临着一系列难题,但“精工+量产”的创新经营模式,正逐步扩大着手工雕刻行业消费群体。高端雕刻采用纯手工制造,平价产品选择流水生产,全人群、全价位的分层经营模式化解了时代对石敢当手工雕刻的冲击。愿意为好手艺买单的消费者正逐年递增,坚持本心的手艺人们也守住了“慢工出细活”的匠人底色。
实践报告推荐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