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实践队探寻博物馆南水北调文化传承
郑州7月12日电(通讯员 良天梁 彭恒)7月10日至12日,河南工业大学豫见文明实践队,赴河南历史博物馆开展为期三天的文化调研活动。实践队成员彭恒、龚航锋、梁天良、李征通过文物讲解和专家访谈等形式,深入探索博物馆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了解南水北调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文物修复过程,为游客提供志愿讲解服务,并形成详实的调研报告。
图为河南博物馆参观图。张诗文 供图
在历史博物馆的青铜器展厅内,当地讲解员为参观者讲解南水北调工程河南段的文物保护成果,当讲解到青铜器时,提到了古人对天地的崇拜...她专业的解说吸引了不少游客驻足聆听。副队长则带领队员在博物馆多个展区间穿梭,进行系统的观众调研工作。
图为讲解员讲述文物保护的成果。 张诗文 供图
南水北调工程作为一项宏伟的世纪水利工程,不仅在水资源调配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其建设过程中的文物保护工作也备受瞩目,团队成员来到博物馆发现,南水北调工程文物保护阶段已取得丰硕成果,为中华文明的传承与研究提供了珍贵资料。
图为南水北调工程阶段文物保护涉及地区及成就。 张诗文 供图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干渠总长 1432 公里,其中河南省境内段长达 731 公里。这片区域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区域,文物遗迹星罗棋布。为确保工程顺利推进且文物得到妥善保护,河南省积极协调,组织了全国 51 家考古发掘研究单位,对调水工程河南段沿线的 369 处文物点展开了为期 10 年的艰苦发掘工作。在此期间,考古人员克服重重困难,在 92 万平方米的发掘面积上,成功抢救保护了 10 万余件珍贵文物。从远古时期的石器到明清时期的精美瓷器,这些文物跨越了数千年的历史,种类繁多,每一件都承载着特定时代的文化印记。
在众多考古发现中,新郑唐户遗址的裴李岗文化聚落遗址距今 8000 多年,为研究早期人类的生活形态和组织社会提供了重要线索;温县徐堡遗址的龙山文化城址,保存较好、规模较大,对探讨史前城址聚落形态、文明起源等课题意义重大;荥阳关帝庙遗址的商代晚期聚落遗址布局完整,有助于深入了解商代晚期一般村邑的聚落结构与社会形态。此外,还有 6 个项目被列入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这些成果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中原地区历史文化的认知。
而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途经的邯郸市,文物保护工作同样成果斐然。邯郸市境内工程总长度 80 公里,地跨多个县区,文物部门在此发现遗址、墓群 11 处,其中包括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磁县北朝墓群等重要遗迹。全国 7 家考古发掘研究单位参与其中,对北朝墓群中的多座大型墓葬进行发掘,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陶俑、陶器以及铜镜、钱币等文物。在林村墓群的发掘中,首次揭示了一个完整墓区的墓葬排列规律,赵国墓地兆域沟的发现更是填补了考古空白。这些发现为研究邯郸地区的历史变迁和文化发展提供了实物资料。
除了地下文物的发掘,地面文物保护工作也在同步推进。武当山遇真宫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山古建筑群的重要部分,因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实施原地垫高保护工程。该工程经多年论证获批,自 2011 年启动后,湖北省文物局大力投入,组织专家督办工程进度与质量。目前,在完成文物解体、顶升、土石方垫高等环节后,文物本体复建工程已完成 60% 工作量,未来将再现遇真宫的原真风貌。
南水北调工程文物保护阶段的成果,不仅是对历史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更是一次大规模、系统性的历史文化探索。这些珍贵的文物和遗址,如同打开了一部记载中华文明进程的天然 “地书”,随着研究的深入,将为世人展现更加清晰、完整的华夏文明脉络。相关部门表示,后续将进一步加强文物的整理、研究与展示工作,让这些历史瑰宝更好地呈现在公众面前,发挥其文化传承与教育的重要作用。
社会实践团队在参观了解完河南博物馆后,对文物修复及保护工作十分感兴趣,随后转赴工作人员办公室了解修复工作接受。“当年修复师用纳米级黏合剂进行填补时,需要在显微镜下连续工作三个小时。” 在市博物馆的盛唐展厅内,讲解员正对着展柜里的文物侃侃而谈,她的讲解中不仅有历史背景的梳理,更融入了诸多文物修复的专业细节,让观众听得入神。围在她身边的观众,有的频频点头,有的拿出笔记本认真记录,还有的举起手机拍摄展品,想要留住这独特的讲解瞬间。阳光透过修复室的玻璃窗,洒在一排排摆放整齐的工具和待修复的文物上,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淡淡的消毒水和历史沉淀的味道。“当看到修复师用特制工具一点点清除青铜器表面的铜锈,让沉睡千年的纹饰重新焕发光彩时,我们团队突然意识到,文物不只是冰冷的展品,它们背后藏着无数‘重生’的故事。” 正是这次近距离接触,让团队更加坚定了保护文物,弘扬文化的决心团队成员为了系统学习文物修复知识,利用业余时间报考了文物保护专业的在职课程。刚开始学习时,遇到了不少困难。《文物修复材料学》里那些复杂的化学方程式和材料特性,让队员头疼不已。有一次,为了弄明白不同黏合剂的适用场景,查阅了几十篇专业论文,才终于理清了其中的门道。从《文物修复材料学》到《青铜器保护技术》,成员像海绵吸水般汲取专业知识,周末还常泡在博物馆的修复车间当志愿者。
图为学习文物修复工作时的参观图。 彭恒 供图
这段经历让团队成员深刻理解到,文物修复不仅是技术活,更是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如今,团队成员正在筹备一系列 “文物修复故事” 专题讲解,计划邀请修复师共同参与。成员良天梁已经和几位修复师沟通过,他们都很乐意配合。修复师李师傅说:“能有机会向观众展示我们的工作,让更多人了解文物修复,我们非常开心。” 林悦还在整理修复师们的工作日记,打算从中挑选一些感人的故事,在专题讲解中分享给观众,让更多人了解那些 “藏在文物背后的手艺人”。
除了专题讲解,团队成员李征还了解到博物馆正在以数字化让文物活起来,在博物馆的官方账号上,我们可以电子游园,参观文物。视频里,用通俗的语言讲解文物的小知识,展示修复工具的使用方法。有网友留言说:“看了视频,知道文物修复这么不容易,才知道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还有网友表示,因为这些视频,特意计划了去博物馆参观的行程。“文物修复是一项伟大的事业,它让历史得以延续,让文明得以传承。而团队的工作,就是把这些传承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让更多人爱上文物,珍惜文物。”在未来的日子里,团队成员龚航锋希望能继续深耕文物讲解领域,不断学习文物修复知识,用更生动、更专业的讲解,让文物在展厅里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