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炽热阳光如金色丝线般洒落在古都西安的每一寸土地上。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盛唐拾光”社会实践团队,在学院团委的精心引领下,怀揣着对传统文化的炽热热爱与传承使命,以“研行中华,燃创未来”为主题,踏上了西安大雁塔景区的社会实践征程。
这支团队独具慧眼,将非遗传承的深厚底蕴与环境保护的迫切需求巧妙融合,立志挖掘文化传承背后潜藏的生态密码。团队成员深知,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千年智慧的结晶,其传承与发展与自然环境紧密相连、休戚相关。大雁塔,这座屹立于古都的标志性历史遗迹,恰似一部鲜活的中华文化典籍,其周边文化生态的健康状况,直接影响着非遗的鲜活传承以及游客的沉浸式体验。基于此,团队从理念宣扬、躬身实践、民意洞察三个维度全面展开实践活动。
创意为翼传雅韵匠心呈物展华光
实践队员们摇身一变,成为中华文化的“传播使者”。他们深知,要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就必须创新传播方式,让文化走进大众生活。于是,队员们精心策划并制作了一系列独具特色的宣传物品,免费发放给游客。以非遗元素为设计灵感的扇子,扇面上绘有精美的传统图案,如剪纸艺术中的花鸟鱼虫、刺绣工艺里的祥瑞图案等。当游客轻轻摇动扇子,不仅能在炎炎夏日带来一丝清凉,更能领略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细腻与精妙之美,仿佛穿越时空,与古人进行一场文化的对话。这些充满创意的小物件,宛如无声的使者,呼吁每一位到访者在领略盛唐辉煌的同时,更好地传播和保护中华文化,让传统文化在岁月的长河中绵延不绝。
携手同筑生态景并肩共护文化源
文化的传播和保护,更需要从其生态环境开始。因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文化传承的土壤,只有守护好这片土壤,文化之花才能绽放得更加绚烂。队员们毫不犹豫地挽起衣袖,与景区工作人员携手投入到北广场的环境整治工作中。烈日高悬,酷热难耐,但队员们没有丝毫退缩。他们心中只有一个信念:为了守护这片承载着传统文化的圣地,再苦再累也值得。队员们仔细搜寻着每一个角落,不放过任何一个烟头、一片纸屑、一个废弃塑料瓶。他们用双手一点点清理着杂物,用汗水浇灌着这片文化圣地。

在清理过程中,队员们仿佛与历史进行了一场亲密接触。每一片落叶,都像是岁月的书签;每一块砖石,都承载着历史的记忆。经过数小时的辛勤努力,北广场焕然一新,整洁有序的环境与大雁塔的古朴庄重相得益彰,共同勾勒出一幅美丽的盛唐画卷。这不仅是环境的改善,更是对传统文化生态的一种守护,让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传统文化与现代环保理念的完美融合。
倾听民声探实况守护遗风焕生机
为了全面了解景区现状,让传统文化的传播和保护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团队广泛开展民意调研工作。队员们深知,游客和商贩是景区文化的直接参与者和体验者,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对于景区的发展至关重要。

队员们与游客亲切交流,耐心倾听他们对景区环境、服务设施、文化活动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有的游客希望景区能增加更多具有互动性的文化体验项目,让游客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传统文化;有的游客建议加强对景区历史文化的讲解和宣传,提高游客的文化认知水平。队员们认真记录下每一条建议,仿佛在收集着传统文化的“金点子”。
同时,队员们也与景区商贩深入交谈,了解他们在经营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商贩们普遍反映,今年受多种因素影响,游客的消费能力有所下降,一些特色纪念品的销售情况不尽如人意。队员们与商贩们共同探讨解决方案,建议他们结合传统文化元素,开发更多具有创意和实用性的纪念品,吸引游客的购买欲望。通过大量的访谈和问卷调查,团队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一手资料,为传统文化的传播和保护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持。
挥洒青春勇担当感悟使命谱新章
通过此次实践,队员们深刻领悟到,守护文化瑰宝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传承技艺,更要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清洁行动是守护的基础,只有保持景区的整洁卫生,才能为游客提供一个良好的文化体验环境;环保宣传则是培育文明的土壤,通过宣传环保理念,提高游客的文化保护意识,让更多的人成为传统文化的守护者。
与基层工作人员并肩作战,倾听游客和商贩的心声,让队员们对社会现实有了更直观、更深刻的认识。他们看到了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也感受到了自己肩负的责任和使命。这次实践增强了他们“从细微处着手,成就伟大事业”的使命感,让他们明白,每一个小小的行动,都可能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本次大雁塔之行,“盛唐拾光队”以青春的担当,生动诠释了文化传承与环境保护的和谐共生。从理念的广泛传播到实际行动的扎实开展,从倾听民众的声音到收获深刻的感悟,队员们不仅为古都增添了一抹亮丽的环保色彩,提升了景区的整体形象,更让非遗传承中的生态智慧深入人心。他们用青春的脚步丈量文化与环保的距离,为青年参与文化生态保护提供了鲜活的范例,也为探索城市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新路径贡献了青春智慧和力量。相信在他们的努力下,中华传统文化将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