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南京师范大学开展“匠心承古韵·赤色映新程”主题实践活动

    发布时间:2025-08-19 阅读:
    来源:南京师范大学历史文博学院“红迹传古韵,史脉续华章”社会实践团
  7月15日,南京师范大学历史文博学院“红迹传古韵,史脉续华章”社会实践团队以“理论宣讲+漆扇制作”的活动形式,携手新民门社区党委,共同策划并成功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活动通过历史接龙、诗乐回响、非遗创作、青春接力四大沉浸式环节,引导社区居民与青年学子共同追溯新四军在南京地区的浴血抗战史,感悟“听党指挥、报国为民、英勇善战”的永恒精神内核,让跨越时空的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焕发出蓬勃生机。
  
  一、历史记忆唤醒:抗战地标“接龙”忆历史
  
  图1实践成员与社区居民的互动问答
  
  活动开始,实践团队以精心设计的“抗战历史关键词接龙”进行热场互动,社区居民们争相抢答南京抗战地标:从刻满4296名航空烈士姓名的紫金山抗日航空烈士纪念碑墙,到1945年日军签字投降的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旧址;从庇护万人的拉贝故居安全区,到传唱“土坦克”支前故事的高淳西舍红色堡垒……
  
  “1985年纪念馆刚开放,我就去献过花!”谈及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胜利广场,王奶奶眼眶微红。地铁站名里的中华门、雨花台,更让实践团队惊叹:历史从未远离,它就镌刻在这座城市的肌理之中。
  
  二、烽火弦歌不辍:铁军诗篇唱响金陵魂
  
  接着,实践团队以四首诞生于南京抗战前线的经典作品,揭开新四军浴血宁土的壮阔故事:《金牛山上打胜仗》铿锵的旋律再现罗炳辉将军“梅花桩战术”奇袭日寇的智慧。陈毅《东征初抵高淳》手稿影印件上,墨迹挥洒出“扁舟容与人如画”的江南安宁,更暗涌“欣然夜半到高淳”的抗日豪情。溧水《石臼渔歌》的悠扬曲调中,新四军战士孙海云在湖滩写下“天苍苍,水茫茫”的家乡眷恋——这湖光水色,正是战士们誓死守护的江山。当《茉莉花》旋律响起,全场轻声跟唱。14岁新四军小战士何仿在六合金牛山下采录《鲜花调》的故事,让经典民歌与铁军精神有了血脉相连的注解。
  
  
  图2、3实践成员向社区居民宣讲
  
  三、漆扇书绘赤心:非遗晕染和平愿景
  
  四首经典作品的解读告一段落,活动进入了漆扇体验区的“沉浸式创作”环节。实践团队的成员和社区居民们拿起画笔,一起在扇面上点染。靛蓝、朱红、金粉在洁白的扇面上一层层晕开,交融。“漆要浸得深、透,扇骨才够韧,就像铁军那打不断的脊梁骨;扇子摇起的清风,正是咱们今天这和平日子最宝贵的东西”,一位实践队员边指导边道出了其中的寓意。扇面上,“山河无恙”“爱我中华”的字样,在色彩的衬托下显得格外鲜明夺目。

  图4、5、6、7实践成员与社区居民制作漆扇
  
  四、青春接力承诺:“新民计划”续写荣光
  
  活动尾声,社区发布“新民计划”:招募大学生参与抗战口述史采集,抢救社区长者记忆;组建“红色故事宣讲轻骑兵”走进辖区中小学课堂,以生动的讲述传递铁军精神……本次活动以传统漆艺为载体,将新四军抗战历史融入扇面创作,在非遗技艺的传承中厚植红色基因,于艺术实践中弘扬铁军精神。正如一面漆扇上的题字——“八十载山河无恙,吾辈当继往开来”。历史从未沉寂,它正通过代代传唱的旋律、青银共执的画笔、青春践行的誓言,在新时代续写荡气回肠的篇章。

图8、9、10实践成员与社区居民合影留念
实践报告推荐
  • 我院学子赴含山县开展实地调研活动
  • 为深入了解含山县实体经济的发展状况,滁州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的赴含山县实地经济调研实践团队秉持着严谨务实的态度,严格按照精
  • 2025-08-18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