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守正与创新:“绣美江南”团队返乡,解码刺绣非遗的传承之道

    发布时间:2025-08-18 阅读:
    来源:李沈赟 王艺斐 杨顾贝蒂
  2025年7月30日,南京财经大学“绣美江南”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成员返回家乡苏州。为深度感受家乡文化,团队成员走进了位于高新区镇湖街道的中国刺绣艺术馆,以探访非物质文化遗产苏绣的传奇渊源。这场研学活动并非简单的技艺观赏,而是对非遗传承规律的深度探寻。从战国绣纹到当代实践,团队成员在丝线脉络中发现:刺绣艺术跨越千年而不衰的核心,在于“守正”与“创新”的辩证统一——以“守正”筑牢根基,以“创新”激活活力,二者共同构筑了非遗传承的生命力密码。
  
  绣史馆的古代绣品清晰诠释了“守正”作为传承起点的核心内涵,这种坚守体现在文化精神与技艺本源两个维度。文化精神的坚守是“守正”的灵魂。战国凤鸟花卉纹绣与龙凤合体相幡纹绣,将时代精神转化为视觉语言:凤鸟羽翼的锁绣针法舒展灵动,龙凤图腾的盘金绣与平针绣刚柔并济,既展现了楚国浪漫奔放的文化特质,又暗合百家争鸣的思想活力。这种“以绣载道”的传统成为刺绣的文化基因,后世无论题材如何演变,始终延续着用丝线传递精神价值的创作逻辑。
  
  图为凤鸟花卉纹绣、龙凤合体相幡纹绣。杨顾贝蒂 供图
  
  西汉乘云绣与长寿绣则将文化坚守延伸至生活实践。乘云绣以朱红、黑、紫丝线绣制的云纹,流动中暗藏“天人相通”的宇宙观;长寿绣红底上的如意云纹,通过细腻针脚传递对健康长寿的祈愿。这些作品让刺绣从庙堂走向市井,成为连接文化精神与大众生活的纽带。
  
  技艺本源的坚守是“守正”的骨架。桑蚕标本与缫丝工具展区揭示了刺绣的根基所在:从蚕卵到成蛾的生命周期,从缫丝工具到绣架、绕线车的完整器具链,构成了“从丝到绣”的技艺体系。古代绣品虽风格自由,却始终遵循技艺规律——战国绣品“长针定轮廓、短针补细节”的针脚逻辑,西汉云纹“丝线张力与布面肌理适配”的创作原则,证明对技艺本质的把握是文化传递的前提。这种对文化内核与技艺本源的双重坚守,为刺绣奠定了跨越千年的传承根基。
  
  大师馆的作品展现了“守正”在传承中的深化形态——在坚守核心基因的基础上,通过技艺极致与文化融合实现传统的创造性转化。
  
  技艺极致的追求是“守正”的核心体现。14位大师的作品虽题材技法各异,但都围绕“针法本质的打磨”展开。《波斯猫》的创作堪称典范:“散套针”倾斜铺线模拟毛发生长规律,“虚实针”留白呈现光线通透感,尤其是单根蚕丝线垂直绣制的胡须,对丝线韧性与针脚稳定性的把控,正是对古代“精益求精”匠道的当代延续。这种对技艺规律的极致践行,证明“守正”绝非墨守成规,而是对本质的深刻把握。
  
  文化融合的探索诠释了“守正”的开放姿态。刺绣版《蒙娜丽莎》将西方油画语言转化为刺绣逻辑:衣褶阴影用“乱针绣”密集铺线增强厚重感,高光处用“平针绣”稀疏排列利用丝绢反光,嘴角微笑以“打籽绣”点缀线结呼应含蓄意境。作品保留70%以上传统针法,却实现了东西方艺术对话。这种在吃透技艺本质后拓展文化边界的实践,展现了“守正”的高阶形态——以本质坚守应对变化挑战。大师作品共同揭示:非遗“守正”是动态的。它要求传承者既守护文化火种,又在实践中锤炼技艺、拓展边界,让传统在极致追求中获得持久生命力。
  
  图为《波斯猫》刺绣。杨顾贝蒂供图
  
  工艺馆的新生代特展呈现了“创新”作为传承延续的必然选择。面对时代变化,新生代绣者以“创新服务守正”的逻辑,通过载体革新与生态重构激活传统价值。
  
  载体革新让刺绣走进当代生活,且始终以“坚守针法内核”为前提。刺绣手表将“平针绣”微型牡丹与“盘金绣”花蕊绣于3厘米表盘,红色表带的暗纹祥云虽图案简化,却保留“云纹曲线与丝线走向平行”的传统;刺绣帆布包将缠枝莲纹提炼为几何线条,遵循“主纹亮色突出、辅纹暗色过渡”的配色原则,针脚密度根据使用场景调整。这些作品证明:创新是通过生活载体,让传统针法获得新的表达场景。
  
  图为刺绣手表。杨顾贝蒂供图
  
  生态重构为传承注入可持续动力。新生代深刻认识到单一展示难以支撑传承,转而建立“创作-传播-消费”生态链。与国潮品牌联名将传统纹样转化为服饰符号,使青年群体对刺绣的认知度提升40%;IP授权与科技融合中,游戏角色的刺绣皮肤、3D建模辅助设计等创新,始终以手工绣制为核心。正如展区负责人所言:“年轻人不是改变刺绣,而是让刺绣被时代需要。”
  
  新生代创新的核心在于:所有变化都服务于“让刺绣活下去”,不丢“以丝为笔、以布为纸”的本质,只是通过载体、渠道、逻辑的创新,让传统在当代找到生存土壤。
  
  新生代的绣娘、绣郎们,以指尖为笔、丝绢为纸,将“动漫的灵动、油画的层次、代码的精准”融入绣线的丝理,让传统东方艺术中的留白哲思与当代艺术的鲜活跳脱在绣绷上相逢,用绣丝编织属于“新生代”的非遗叙事。
  
  图为新生代刺绣精品主题特展。杨顾贝蒂供图
  
  研学活动揭示,刺绣传承是完整链条:古代绣品奠定“文化与技艺双重守正”根基,大师作品实现“极致深化与边界拓展”,新生代完成“载体革新与生态重构”。“守正”确保非遗不失灵魂,“创新”让传统适应时代,二者相辅相成——无守正的创新无源,无创新的守正僵化。
  
  这场探访不仅解码了刺绣的传承密码,更揭示了所有非遗的生存智慧:唯有在坚守本源中筑牢根基,在拥抱时代中寻找新机,才能让千年文化遗产持续“绣”美每个时代的生活图景。这正是“绣美江南”团队此行的核心收获——传承不是简单保护,而是“守正创新”的接力。(通讯员 李沈赟 王艺斐 杨顾贝蒂)
实践报告推荐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