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砖灰瓦间,VR眼镜映照出三百年前的书房陈设;泛黄手稿前,青年学子触摸着《聊斋志异》的文学脉搏。
“传千年齐风,谱青春鲁韵”社会实践团赴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蒲松龄纪念馆开展主题研学活动,通过科技赋能、专家对话、问卷调查等多元形式,深化对聊斋文化的理解,探索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路径。
史料与科技融合,还原文学巨匠创作历程
实践团成员在纪念馆专业讲解员带领下,系统参观了蒲松龄生平展馆。展馆以六大院落、七大展室为脉络,通过2000余平方米的展览空间,呈现了蒲松龄从“初应童子试”“结郢中诗社”到“青云寺苦读”等重要人生阶段,并陈列其画像、手稿及全球40余种聊斋学研究专著。
在“聊斋”书房原址,成员通过VR技术“走进”蒲松龄的起居空间。磨损的木桌、简陋的茅草屋顶,借助虚拟现实技术重现了清代文人的清贫创作环境。团队成员李同学感慨:“科技打破了时空壁垒,让我们真切感受到蒲松龄‘写鬼写妖高人一等’的文学坚守”。
调研文化传承瓶颈,建言创新发展
实践团在景区发放问卷并访谈游客,发现当前聊斋文化面临三重挑战:
地域局限:70%游客反映故居位置偏远,交通配套不足;
认知断层:仅12%青少年读过原著,多数认知源于影视改编;
体验单一:传统展陈方式难以吸引年轻群体。
对此,团队提出“活态传承”方案:建议开发俚曲数字化体验项目、增设多语种智能导览,并联动周边学校打造“馆校研”学链。
作者:李雨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