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河北科技师范学院财经学院青穗筑梦团7月10日赴邯郸市曲周县,开展农业研学场景与乡村产业发展的关联性研究,旨在为优化农业研学模式、激活乡村产业动能提供实践依据。
团队成员走进曲周县多肉养殖基地,发现形态各异的多肉植物如同自然馈赠的“小艺术品”,多肉植物作为兼具观赏价值与经济价值的特色作物,其产业化发展为乡村特色产业升级提供了典型样本。在曲周多肉养殖基地的调研中,团队通过系统观察与访谈发现,基地已构建起“品种培育—标准化生产—精准营销—业态拓展”的全链条发展模式。从生物学特性来看,基地培育的多肉品种涵盖景天科、番杏科、仙人掌科等多个类目,不同品种对光照强度、水分供给、温度区间的差异化需求,体现了植物对生态环境的适应性分化,为研学活动中“植物与环境关系”的教学提供了直观案例。
图为多肉种植基地负责人进行讲解,董亚楠 供图
随后到蔬菜育苗种植基地,农业生产的前端环节必然是育苗环节,其技术水平直接影响后续种植效益。曲周蔬菜育苗基地通过智能化改造与精细化管理,构建了现代化育苗体系,为农业研学提供了“智慧农业”的鲜活教材。基地采用“大棚分区+多元种植”的空间布局,外围种植的香蕉树实现了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更成为研学活动中“区域农业适应性”的生动案例。
图为团队成员在育苗基地外,董亚楠 供图
南里岳的科技小院,是科研扎根大地的生动注脚。南里岳小院里,“粪污变有机肥”的循环模式更让人眼前一亮——微生物菌剂发酵技术,既解了污染难题,又给土地“喂”了营养餐,让“服务农民”从口号变成了田间地头的实在行动。
图为团队在南里岳科技小院前合影,董亚楠 供图
转眼来到了中国农大曲周实验站,其研究成果订装成册摆放在陈列架上,抗逆小麦、高油大豆等育种成果静静“讲述”着科研故事。从实验站展示厅到田间试验田,同学们穿梭其间,读懂了“农业现代化靠科技、靠人才”的深刻内涵。这里不仅是科研成果的诞生地,更是产学研融合的桥梁,让“造福曲周、改土治碱”的初心,在一代代科研人的坚守中不断延续。
图为团队参观中国农大曲周实验站,董亚楠 供图
此次研学之旅,青穗筑梦团在曲周的田野间收获满满。特色产业的创意、科技赋能的活力、科研扎根的坚守,都将化为研学课程的鲜活素材。团队未来会让更多青年走进乡村,在触摸泥土、观察生长、感受创新中,读懂乡村振兴的密码,用青春力量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