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4日,重庆对外经贸学院管理学院“红岩”先锋志愿服务团在全国青少年井冈山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的组织下前往井冈山市马源村、八角楼、黄洋界开展急行军活动,体验红军的一天,身体力行感悟革命先辈的意志,学习井冈山精神。
八角天窗的灯光,照亮信仰的方向 走进八角楼景点,是裂开的巨石、高大的枫树、密集的人群。讲解员带领团队越过百年光阴,走到毛泽东同志在枫石下讲出“这棵枫树,长在石缝里,长大后,竟把石头撑开了。我们闹革命,现在力量虽然弱小,但只要坚持下去……”的场景。团队成员驻足,静心聆听,听着历史的回响;静心沉思,想着先辈的坚韧;静心仰望,望着枝丫繁茂的枫树。微风拂过,百年前的话语没有消逝在时空,而是成真,与那繁茂的枫树一起述说着革命故事。
走过碎石小路,谢氏慎公祠墙壁上的党旗和画像指引着团队成员去往八角楼,寻找留存在八角天窗中的伟大思想。八角天窗在赣派建筑中的少见,在客家建筑中的实用,恰如井冈山道路的独创性与正确性。团队成员抬头看去是自顶而下的天光,物理的光线与历史的辉光在此交融,炽烈而醒目。八角天窗之下,是来自四面八方的团队成员,亦有着八棱向上的锐气,坚定的信仰。一根灯芯,一盏油灯,一群有志之士汇成一股绳走着一条道路。一个天窗,一次仰望,一群青年靠着一个坚定信仰走到这里获得一次精神洗礼。
图为团队成员瞻仰中国共产党湘赣边界第一次代表大会会议旧址。蒋欣颖 供图。
马源蜿蜒的小路,跑出人民的前路 离开八角楼后,团队集结来到毛泽东同志转移路征程。起伏剧烈的行军路线,狭窄坑洼的行军道路,对于团队成员来说有着不小的挑战。团队成员斗志昂扬唱响《强军战歌》激励自己前行,响彻山林的歌声承载着团队对重走革命道路的坚定信念。团队成员偶然瞥见行军路上的野果,忍不住摘下送入嘴中补充体力,暗自呢喃:“这野果也不知道以前的红军吃过没有,如果有的话,我也是和红军吃过同一个地方结的果子了,真是不胜荣幸啊,好新奇的体验。”团队成员的思绪带着大家又回到了那些急速行军的岁月,红军紧凑的步伐与成员的步伐节点逐渐重合,一起走出了密林,看到了绿油油的稻田。
图为团队成员在稻田前的合影。蒋欣颖 供图
团队成员沿路前行,脚下是历史积淀的痕迹,身旁是自然与人文交织的风景。沿途老乡热情招呼,质朴的笑容映衬着这片红色热土上的温情与坚守。在老乡家一起制作完红军餐后,团队成员主动承担起清洁工作,老乡忍不住说道“你们现在这些娃娃,就像以前那红军一样厉害。他们打出了新中国让我们站起来了,你们更是带我们跑出了一条致富路哩!”后来通过与老乡的交流才得知,当地正是靠着红色课程体验创收致富。老乡和团队成员一齐走在新铺的柏油路上,他们在这条承载希望的小路上,走出的是对红色沃土的致富路,团队成员走出的是对红色沃土的朝圣路。
图为团队成员行走背影。蒋欣颖 供图。
黄洋哨口的炮声,筑起民心的屏障 团队成员在马源村经过简单修整后,立马前往黄洋界,迫不及待地想要踏上那片见证了以少胜多经典战役的红色沃土。一进入黄洋界,迎接团队成员的是呼啸的风,与之一齐而来的还有阵阵凉意,吹得成员直起鸡皮疙瘩,不知是不是想考验成员意志,好似在说:怕了就别来,我黄洋界应是有魄力之人才能上的。讲解员一面在为团队成员补充背景知识,一面在说着今天前往黄洋界确实有难度,确实可以放弃上山。团队成员已经历过八角楼的照耀,马源村的磨炼,并不惧怕黄洋界上的狂风和暴雨,岂能轻言放弃。
图为团队成员在石碑前合影。何婷婷供图。
“大家披好雨披,注意安全。”耳边是带队老师的叮嘱,眼前是云雾笼罩的黄洋界,身边是一群眼里燃着斗意的青年。团队成员身着雨披挽手前行,抵御着骤雨和狂风。雨浇不灭成员的斗意,风吹不走成员的坚韧,就这样,团队成员一起看到了刻着《西江月·井冈山》、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石碑,看到了放置在隘口的迫击炮,矗立的场馆。近百年前的风尘之变历历在目,如今的青年风华正茂。过去的华夏由民心筑起,当下亦然,未来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