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芙蓉膏与四味黄连洗剂外用功效的中医理论基础与临床应用研究

    发布时间:2025-08-13 阅读:
    来源:卢佳,安徽中医药大学
1 引言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又云:“热胜则肿,湿胜则烂。”皮肤之患,多由风热、湿热、血热搏结,或虫毒侵袭、气血凝滞所致。外治之要,在于“急则治其标”,直达病所,清热解毒、燥湿止痒、活血消肿乃为总则。安徽省中医院集百年经验,创制芙蓉膏与四味黄连洗剂,一膏一液,相辅相成,恰合上述治则,疗效卓著。
2 方药源流与组方释义
2.1 芙蓉膏
始创于清末新安医派,原名“芙蓉白玉膏”。方中以木芙蓉叶为君,清热解毒、凉血消肿;辅以大黄、黄连、黄柏苦寒泻火,燥湿敛疮;佐冰片、乳香、没药活血止痛、透窍生肌;白凡士林、羊毛脂为基,使药力持久渗透。全方寒温并用,清中寓通,最擅“阳证疮疡”之红肿热痛。
2.2 四味黄连洗剂
源于《医宗金鉴》黄连膏化裁,仅取黄连、黄柏、大黄、苦参四味,煎汁浓缩,加乙醇沉淀过滤,制成澄清外用洗剂。黄连、黄柏苦寒直折湿热;大黄泻火解毒、推陈致新;苦参祛风杀虫、燥湿止痒。药仅四味,力专效宏,长于渗湿、止痒、去脂、抗菌,尤宜急性渗出、糜烂滋水之皮损。
3 中医功效辨析与“方-证-剂”对应
3.1 清热解毒
二方均以黄连、黄柏、大黄为骨干,苦寒折热,可直折“火毒”之标。现代研究表明,小檗碱、巴马汀、芦荟大黄素等能抑制 NF-κB、MAPK 信号通路,降低 TNF-α、IL-6 表达,减轻炎症级联反应,与中医“清热解毒”高度契合。
3.2 燥湿止痒
《外科正宗》谓:“湿则痒,燥则安。”四味黄连洗剂含苦参碱、氧化苦参碱,可拮抗组胺 H1 受体,降低 5-HT 水平;芙蓉膏中冰片、乳香、没药芳香走窜,促进药物透皮,加速渗出液蒸发,共奏燥湿止痒之功。
3.3 活血消肿
“气行则血行,血行则肿消”。芙蓉膏之乳香、没药为“疮家圣药”,可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环;大黄、木芙蓉叶富含黄酮,能减少毛细血管通透性,减轻组织水肿。
3.4 剂型互补
“湿者宜水洗,干者宜膏贴”。急性湿疹、虫咬皮炎渗出明显,洗剂可“湿以去湿”;亚急性、慢性期皮损肥厚干裂,膏剂可“润以润燥”。二者序贯或联合,一清一补,一散一收,体现中医“因势利导,随证加减”之灵活。
4 现代研究佐证
4.1 抑菌谱
体外抑菌试验显示,二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丙酸痤疮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分别为 0.125–0.5 mg·mL⁻¹,优于单用黄连或大黄提取物,证实君臣配伍协同增效。
4.2 抗炎止痒模型
小鼠耳壳二甲苯致炎实验:外涂芙蓉膏 30 min 后肿胀抑制率 54.7%;四味黄连洗剂 41.2%(p<0.01)。Compound 48/80 诱导瘙痒模型:洗剂组搔抓次数下降 60.3%,优于阳性对照氯雷他定组(p<0.05)。
4.3 皮肤屏障修复
胶带剥离-TEWL(经皮水分丢失)实验证实,连续 7 d 外用芙蓉膏可使 TEWL 下降 32%,提示其促进角质形成细胞增殖、修复皮肤屏障,与中医“生肌敛疮”相符。
5 临床要点
5.1 辨证要点
红、肿、热、痛、渗、痒皆属阳证、实证、湿热证或虫毒证,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为二方最佳适应证。若皮损色暗、结痂肥厚、渗液稀少,可酌加紫草、当归等活血化瘀药。
5.2 用法用量
急性渗出期:四味黄连洗剂冷湿敷,每次 10 min,每日 2–3 次;亚急性期:外擦芙蓉膏,薄薄一层,每日 2 次;慢性肥厚期:先洗剂湿敷 5 min,再涂膏封包 2 h,疗效最佳。
5.3 安全性
2021–2023 年本院 3  218 例临床观察显示,局部刺激 1.7%,接触过敏 0.4%,未见全身不良反应,总体安全性良好。
6 结论
芙蓉膏与四味黄连洗剂一膏一液,组方精简,寒温并用,清补兼施,全面体现中医“清热解毒、燥湿止痒、活血消肿”外治法则,并通过现代药理与临床试验验证其多靶点、多通路协同效应。二者辨证施用、序贯联合,不仅丰富了中医皮肤病“外治-剂型-证候”对应体系,亦为院内制剂的传承创新提供了可复制的范式。

实践报告推荐
  • 砼筑青春路 交绘泉城兴
  • 近日,在孙爱伦老师的指导下,东北林业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砼’心融交运,聚力创通途”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聚焦交通主题,赴济南
  • 2025-08-13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