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三下乡”实践团队陆续深入乡村基层,以专业服务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让青春身影成为田间地头的“暖心风景”。
作为这次“三下乡”实践队的一员,跟着队伍走进辛口村的那天,村口老槐树的影子斜斜落在地上,心里竟有点踏实的雀跃——终于要把课本上的东西,真真切切用到乡亲们身上了。
村委会大院里,我们医疗组的几个同学刚支起问诊台,王大妈就攥着病历本凑过来:“姑娘,帮我量量血压呗,总觉得头晕。”给她测完压,又蹲在台阶上翻着手册讲“少吃咸的、每天走两步”,她听得认真,末了塞给我个刚摘的西红柿,说“这没打药,甜”,手里暖乎乎的。
下午路过田间,见农业组的同学正蹲在菜畦边,手里捏着片发黄的叶子跟李大叔说:“您这菜是得了霜霉病,得用这种低毒农药,稀释比例记牢喽……”大叔边点头边往本子上划,那股认真劲儿,倒让我想起课堂上记笔记的自己——原来所谓“专业”,不是念术语,是让老乡听得懂、用得上。
后来跟着文化组去村小,给孩子们讲航天故事时,小丫头举着手工剪的星星问“飞船真能到月亮上吗”,眼睛亮得很。转头又帮独居的张大爷调试手机,教他怎么存子女的视频,他戴着老花镜凑在屏幕前学,笑着叹“你们来一趟,我这手机总算不只是接电话的了”。
这几天算下来,我们测了近百次血压,答了几十条种地方案,教了十多个老人用手机,打扫村内卫生,保护生态环境,垃圾分类教导——没干啥惊天动地的事,可看着乡亲们舒展的笑,突然懂了“服务”俩字咋写:不是站在远处递东西,是蹲下来,跟他们站在一块儿,把每一件小事办得扎实。青春扎在这泥土里,真挺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