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跨国烽烟中的正义之光 —— 长安大学实践队寻访东北国际反法西斯遗迹

    发布时间:2025-08-12 阅读:
    来源:长安大学材料学院赴东北团队
哈尔滨的松花江畔,一座高 34 米的纪念碑直指苍穹。碑身镌刻的俄文 “为中国的自由与独立在解放东北的战斗中牺牲的苏军英雄们永垂不朽”,在阳光下熠熠生辉。长安大学 “熔铸民族记忆・锻造红色基因” 暑期社会实践队来到这里,与哈尔滨火车站旁的安重根义士纪念馆一起,串联起东北反法西斯斗争中跨越国界的正义力量。
一、“八月风暴”:苏联红军的远东惊雷
“1945 年 8 月 9 日,150 万苏联红军从三个方向攻入中国东北,打响‘八月风暴’行动。” 在苏联红军烈士纪念碑前,哈尔滨市市民在看到正在进行社会实践的队员后,向队员们讲述这段历史。纪念碑基座的浮雕上,苏军坦克碾过日军工事的场景栩栩如生,旁边的文字记载着战役的辉煌战果:“12 天内击溃日本关东军主力,解放东北全境,加速了日本法西斯的投降。”
队员们轻抚碑座上的名字 —— 伊万诺夫、彼得罗夫…… 这些陌生的俄文名字背后,是 2.6 万名长眠于中国东北的苏联士兵。“他们中最小的只有 17 岁,有的甚至没见过松花江的夏天。” 刘老师指着搜索到的一幅老照片说,照片里,苏军战士与中国村民并肩抬着担架,“当时东北民众自发为苏军当向导、送物资,还组织了 20 万人的担架队。”
二、安重根义士:朝鲜志士的东亚呐喊
从松花江畔来到哈尔滨火车站,一座青灰色的建筑映入眼帘 —— 安重根义士纪念馆。1909 年 10 月 26 日,正是在这里,朝鲜爱国志士安重根击毙了日本枢密院议长、首任 “韩国统监” 伊藤博文,用枪声向殖民统治发出最强烈的抗议。
“伊藤博文是日本吞并朝鲜半岛的主谋,也是侵略中国东北的策划者。” 纪念馆讲解员介绍。展厅内,一份 1905 年的《乙巳保护条约》复印件触目惊心 —— 这份由伊藤博文主导签订的条约,将朝鲜变为日本的 “保护国”。队员们在 “义举瞬间” 展区看到复原的场景:哈尔滨火车站的候车室内,安重根连发三枪击中伊藤博文,随后高呼 “朝鲜独立万岁”。展柜里的手枪原件虽已锈迹斑斑,但枪口的指向仍透着决绝。旁边的《安重根自白书》写道:“我杀伊藤,是为了朝鲜的独立,也是为了东亚的和平。”
 
图为队员参观安重根烈士纪念馆 曲海源 供图
最让队员们动容的是展厅尽头的血书 ——“独立万岁” 四个汉字力透纸背。“这是安重根在旅顺监狱就义前用鲜血写下的。” 讲解员说,1910 年 3 月 26 日,他被日军处决,年仅 31 岁。在游客留言簿上,一行韩文留言这样说道:“先生用生命告诉我们,和平不是等来的,是争来的。”
实践队队员们还注意到,纪念馆内专门设有 “中日韩共同纪念” 展区,陈列着三国学者对安重根义举的研究文献。“他的抗争不仅属于朝鲜民族,更属于所有被殖民压迫的民族。” 队员们在讨论中达成共识。
三、跨越百年的和平叩问
在安重根义士纪念馆的出口,一行字格外醒目:“吾为东亚和平而死。” 这是安重根的遗言,也是留给后世的叩问。实践队队员们站在这里,回望苏联红军烈士纪念碑的方向,仿佛看到不同国籍的反法西斯战士在历史的长河中隔空握手。
“从安重根抗击日本殖民,到苏联红军出兵东北,再到中国军民的十四年抗战,东北大地上的反法西斯斗争,从来就是一场国际接力。” 实践队指导老师说。队员们在整理实践笔记时发现,仅 1931 至 1945 年,就有朝鲜、苏联、美国、加拿大等 10 余个国家的反法西斯人士在东北参与斗争,他们或加入抗联,或传递情报,或提供医疗支援。
离开哈尔滨前,队员们在松花江畔合影,背景里,苏联红军烈士纪念碑与远处的现代建筑交相辉映。
 
图为实践队在苏军烈士纪念碑前合影 曲海源 供图
“这些国际友人用生命告诉我们,面对邪恶,人类的良知永远会站在一起。” 队员们在实践总结中写道。从苏联红军的坦克履带,到安重根的手枪,再到各国反法西斯战士的合影,实践队在这些跨国遗迹中读懂了一个真理:和平从来不是孤立的,它需要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人们共同守护 —— 这正是那段烽烟岁月留给今天的珍贵遗产。
 
实践报告推荐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