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大学:探秘伪满政府钳制下的艰辛反抗之路
“新时代中国青年要从中华民族奋斗史中汲取力量,包括抗战历史中展现的爱国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 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为青年传承红色基因指明了方向。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80 周年,七月,长安大学 “熔铸民族记忆・锻造红色基因” 暑期社会实践队踏上东北大地,在长春、哈尔滨的白山黑水间,循着历史的足迹,探访中共满洲省委机关旧址、东北沦陷史陈列馆等红色遗迹,打捞那段山河破碎却热血沸腾的抗争记忆。
一、伪满遗迹里的民族伤痛
长春新民大街的梧桐树下,一块斑驳的铭文静静矗立:“曾笼阴霾,抗战澄清;物换星移,新民向新。” 这行字背后,是一段被侵略与奴役的沉痛历史。实践队的第一站,便是伪满皇宫博物院 —— 这座由日本关东军精心打造的 “傀儡宫殿”,曾是溥仪充当伪满洲国 “皇帝” 的居所。
队员们穿过同德殿的雕梁画栋,展厅内的史料清晰还原了 1931 年九一八事变后的东北命运:日本关东军炸毁南满铁路柳条湖段,嫁祸中国军队,随即占领沈阳,短短数月内席卷东北三省。为实现 “以华制华” 的殖民野心,日军扶持溥仪建立伪满洲国,通过《日满议定书》攫取了东北的军事、经济、文化控制权。在伪满国务院旧址,队员们看到保存完好的 “国务会议” 会场,墙上悬挂的伪满 “国旗” 与关东军司令部的指令原件并列陈列,无声诉说着傀儡政权的屈辱本质。
“这些建筑的每一块砖,都浸透着民族的血泪。” 实践队队员指着伪满八大部的旧址说到,“这里曾是伪满民政部、司法部等机构的驻地,表面上是‘治理机关’,实则是日本掠夺东北资源、推行奴化教育的工具。” 在东北沦陷史陈列馆,一组 “万人坑” 的照片让队员们驻足:能够看到抚顺煤矿的矿难遗址里,层层叠叠的白骨中,不少还保留着被工具敲击的痕迹 —— 那是日军强迫中国矿工超负荷劳作的铁证。馆内的 “奴化教育” 展区,一本 1938 年的伪满小学课本上,“日满亲善”“共存共荣” 的字样被红笔圈出,旁边的说明写道:“仅 1932 至 1945 年,东北就有 2000 余所学校被迫改用日式教材,10 万余名青少年被灌输殖民思想。”
二、黑土地上的抗日烽火
“杨靖宇将军牺牲时,胃里只有未消化的草根、树皮和棉絮。” 在东北抗联博物馆的展厅前,讲解员的话让实践队队员们眼眶发热。展柜里,一件打满补丁的棉衣静静陈列,袖口处的磨损痕迹记录着主人在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的林海雪原中与日军周旋的岁月。
1932 年,杨靖宇受命组建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率部在长白山麓开展游击战。队员们在馆藏的《抗联日记》中看到这样的记载:“1938 年冬,雪深及腰,断粮已三日,战士们嚼着冻硬的土豆,仍坚持炸毁日军运输列车。” 在 “八女投江” 展区,一组雕塑还原了 1938 年的悲壮场景:冷云等八位女战士为掩护大部队转移,在牡丹江支流乌斯浑河与日军激战至弹尽粮绝,毅然跳入冰冷的江水。展柜里的怀表停留在下午 3 时 15 分 —— 那是她们牺牲的时刻。
中共满洲省委的秘密斗争史,同样让队员们深受震撼。1927 年 10 月,中共满洲省委在哈尔滨道里区一座普通的俄式民居中成立,成为党领导东北抗日斗争的 “神经中枢”。在省委机关旧址,队员们看到墙上隐蔽的夹层 —— 当年地下党员就是在这里传递《满洲红旗》报纸,这份油印报刊上 “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 的口号,至今仍清晰可辨。
“五尺之躯何足惜,四省失地何时收?” 在东北烈士纪念馆,邓铁梅的绝笔诗被放大陈列在墙上。这位 “东北民众自卫军” 司令,在凤城一带与日军激战百余次,1934 年被俘后遭受酷刑仍坚贞不屈。队员们注意到,诗稿的边缘有细微的泪痕,讲解员说:“这是邓将军就义前,用鲜血和泪水写下的最后的呐喊。”
三、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
在东北烈士纪念馆里,实践队与东北林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的实践队相遇。三校学子共同参观了纪念馆,东北林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两所院校同学纷纷表示欢迎你们来到东北开展红色教育实践,我辈不应当被一些历史虚无主义蒙蔽了双眼。在中共黑龙江历史纪念馆,一份 1931 年 9 月 22 日的《中共中央关于日本帝国主义强占满洲事变的决议》原件吸引了众人目光,上面 “组织群众开展民族革命战争” 的字样,印证了中国共产党最早举起抗日旗帜的历史事实。
离开长春时,队员们再次来到新民大街。夕阳下,铭文的影子被拉得很长。“这段历史不是博物馆里的老物件,而是流淌在我们血液里的基因。” 指导老师刘陈皓总结道:“在伪满遗迹与抗日遗址间,我们不仅看到了山河破碎的伤痛,更读懂了 “宁肯站着死,不肯跪着生” 的民族骨气 —— 这正是我们此行要 “熔铸” 与 “锻造” 的红色密码。”
实践报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