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安徽学子返家乡:环保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发布时间:2025-08-07 阅读:
    来源:多彩大学生网
安徽学子返家乡:环保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实践时间:2024年8月6日
实践地点:广西崇左市扶绥县东门糖厂
实践主题:以多元形式推动环保教育普及,探索公众环境意识提升路径
一、实践背景与目的
随着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受到关注,环保教育作为提升公众环境素养、推动绿色发展的基础工程,其重要性愈发凸显。然而,当前社会中“环保认知碎片化”“知行脱节”等问题仍普遍存在:部分公众虽知晓环保重要性,却缺乏具体行动指引;青少年群体对环保的兴趣尚未转化为持续行动力。
本次暑假社会实践以“环保教育”为核心,旨在通过实地调研、互动教学、公益宣传等形式,探索不同群体对环保知识的需求差异,尝试构建“认知-兴趣-行动”的环保教育路径,同时提升自身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行动的能力。
二、实践内容与过程
(一)前期调研:摸清需求,找准方向
实践初期,我们通过线上问卷(回收有效问卷326份)和线下走访(社区居民、在校学生、公园游客共87人),初步掌握不同群体的环保认知现状:
1. 青少年(10-18岁)对“垃圾分类”“塑料污染”等话题兴趣较高,但缺乏系统知识体系,更倾向于“游戏化”“体验式”学习;
2.社区居民(30-60岁)关注“节能省电”“家庭环保小技巧”等实用性内容,但认为“环保是政府的事”的比例达41%,参与意识较弱;
3.老年群体(60岁以上)对“传统环保智慧”(如废物利用)有一定了解,但对新环保政策(如碳达峰、碳中和)认知模糊。
基于调研结果,我们设计了分群体、差异化的环保教育方案。
(二)分群体实践:创新形式,精准施教
1. 青少年群体:以“趣味互动”激发兴趣
在小学开展“环保实验室”系列活动:
通过“污水过滤小实验”,让学生亲手操作活性炭、石英砂过滤污水,直观理解“水污染治理”原理;
组织“旧物改造大赛”,用废纸箱、塑料瓶制作收纳盒、花盆等实用物品,感受“循环利用”的价值;
设计“环保知识闯关游戏”,将“濒危物种保护”“新能源应用”等知识融入答题、拼图环节,300余名学生参与,课后问卷调查显示“愿意主动践行环保行为”的比例提升至82%。
2. 社区居民:以“实用导向”促进行动
在社区服务中心开设“环保生活小课堂”:
邀请社区物业人员讲解“家庭节能妙招”(如空调温度设定、节水龙头安装),发放自制《家庭环保手册》;
组织“垃圾分类实战演练”,通过“垃圾卡片投放竞赛”纠正居民常见分类错误(如“用过的纸巾属于其他垃圾”“废旧电池需单独投放”);
建立“社区环保积分制”,居民参与活动、正确分类垃圾可兑换生活用品,试点1个月后,社区垃圾分类准确率从65%提升至91%。
3. 公众宣传:以“场景融入”扩大影响
在公园开展“环保公益快闪”活动:
用展板展示“塑料垃圾对海洋生物的危害”“城市雾霾成因”等图文资料,搭配志愿者现场讲解;
发起“‘无塑’一小时”倡议,邀请游客体验“不用塑料袋、不扔废纸”的短途出行,发放可降解垃圾袋作为纪念;
录制“环保微访谈”短视频,采访游客对“身边环保问题”的看法,发布至社区公众号。
(三)总结反思:收集反馈,优化方案
实践后期,通过座谈会、线上反馈渠道收集参与者意见:
青少年希望增加“户外观察”活动(如植物园认植物、河流生态调研);
社区居民建议定期开展“环保成果分享会”,增强持续参与动力;
公众提出宣传内容需更“接地气”,减少专业术语,多用本地案例
三、实践成果与收获
(一)实践成果
1. 直接影响:覆盖人群超1200人,发放环保手册、宣传品500余份,青少年环保知识测试平均分提升35%,社区垃圾分类准确率显著提高。
2. 间接影响:形成《分群体环保教育方案》,被社区服务中心采纳为长期活动参考;“环保积分制”“趣味实验课”等形式被2所学校借鉴。
(二)个人收获
1. 认知升级:深刻体会到环保教育不是“单向灌输”,而是“按需供给”——不同群体的需求差异决定了教育形式必须灵活多元,如青少年需要“玩中学”,成年人需要“用中学”。
2. 能力提升:从问卷设计、活动策划到现场组织,团队协作中学会了倾听不同意见,面对“居民不配合”“学生注意力分散”等问题时,逐渐掌握了灵活应变的技巧。
3. 责任感悟:看到孩子们用旧瓶种下的绿植、社区垃圾桶旁减少的散落垃圾,真切感受到环保教育的“微小但持续”的力量,也更明白作为环境专业学生,不仅要学知识,更要做“环保理念的传播者”。
四、实践反思与展望
本次实践也暴露出一些不足:如教育内容的深度不足(对“碳足迹计算”等复杂概念涉及较少)、长效机制缺乏(短期活动后如何维持影响力)等。未来可从三方面改进:
1. 内容分层:针对不同群体设计“基础版-进阶版”课程,兼顾趣味性与知识性;
2. 资源联动:联合学校、企业、形成环保教育联盟,共享场地、师资资源;
3. 技术赋能:利用短视频、线上打卡等形式,将线下活动延伸至线上,增强持续性。
环保教育是一场“慢功夫”,需要耐心与创新。作为新时代大学生,我们将继续带着实践中的收获与思考,在环保传播的路上不断探索,让更多人从“知道环保”到“践行环保”,再到“传播环保”,共同守护绿色家园。

实践人:李元烨   高程
2024年8月6日
 
实践报告推荐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多彩大学生网公众号
    微信扫码关注多彩大学生公众号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