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跨域寻非遗,青春续华彩”——宁夏师大学子沿黄河行传承活化实践

    发布时间:2025-08-07 阅读:
    来源:武金汐 谢晓婷 康小丽 魏文婷
  7月20日至8月1日,宁夏师范大学“青衿守艺”实践队的15名队员沿黄河流域走进河南开封与宁夏固原,开展为期13天的非遗文化活化传承实践活动。此次以“探寻非遗瑰宝,赋能传统技艺新生”为主题的实践,聚焦两地在黄河滋养下孕育的特色非遗项目,通过亲手实践与深度交流,让青春力量成为为传统技艺注入活力、探索活态传承的实践力量。
  
  【团队成员与马得荣(花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合影】
 
  
  【团队成员与—张俊涛(汴京灯笼张)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合影】
  
  在宁夏固原非遗走访过程中,队员们深入大原古建筑营造技艺工坊,亲眼见证传承人马振仁演示传统榫卯结构的精妙——无需一钉一胶,木构件便能严丝合缝。工坊内,3D打印技术复刻的古建筑模型融合了鲁班锁理念——这些融合了鲁班锁等益智玩具理念的创新设计,让千年技艺焕发童趣。“传统工艺要守正,更要创新,年轻人肯沉下心钻研,手艺就不会断。”马振仁的话让队员们深受启发。
  
  队员们还体验了隆德暖锅的摆锅流程,传承人陈素芳现场演示指导。与火锅不同的是,暖锅采用铜制深腹器具,需以炭火持续加热,这种独特的器具使用和食用场景,让队员们在动手实践中感受到塞上饮食文化的烟火温情。此外,“花儿”传承人马得荣通过短视频传唱民歌,抟土瓦塑传承人朱小平坚守手工创作原真性,刺绣传承人叶秀丽探索非遗生活化传承,都让队员们深刻体会到非遗“活在生活中”的魅力。
  
  【图为团队成员向马振仁(大原古建筑营造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学习的情景】
 
  
  【图为团队成员与叶秀丽(刺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沟通交流的情景】
 
  
  【图为团队成员与陈素芳(隆德暖锅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学习了解的过程】
 
  
  【图为团队成员学习非遗项目的情景】
  
  在河南开封非遗走访过程中,队员们除了采访和梳理传承故事,更聚焦具体技艺展开系列实践。他们参与“宋室风筝”的骨架搭建、糊裱等制作环节,沉浸式感受手艺的精妙;记录“太极五行针”传承人王成林在开封非遗市集为群众免费施针的场景,直观见证传统针法的实用价值;走进木版年画工坊,观摩拓印技艺的巧妙,体会传统年画中色彩与图案的融合之美;深入“汴京灯笼张”传艺现场,参与展馆内多所学校的实践活动,记录张俊涛老师讲解与学生实操的互动过程。
  
  【图为宋长虹(宋室风筝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与团队成员互动的过程】
 
  
  【图为王成林(太极五行针肌肉一把抓疗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医馆】
 
  
  【图为张继中(朱仙镇木版年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与团队成员的合影】
 
  
  【图为张俊涛老师讲解与学生实操的互动过程】
  
  13天的跨地域探访中,队员们用镜头记录老手艺温度,用笔记梳理传承故事。从黄河两岸的非遗技艺中,他们读懂了“守正创新”的传承之道,更坚定了以青春之力助力非遗活化的决心。这场实践既是对青年担当的践行,更是青年以文化自信助推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图为团队成员的合影】
实践报告推荐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多彩大学生网公众号
    微信扫码关注多彩大学生公众号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