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武汉高校学业倦怠调研——中南大团队探寻深层诱因

    发布时间:2025-08-03 阅读:
    来源:学业倦怠调研团队
         2025年7月5日-7月20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业倦怠调研团队在王瑄、韩爱华两位老师的指导下,正式开启了一场针对大学生学业倦怠问题的探索之旅。团队深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工程大学、武汉职业学院三所高校,运用多元研究方法,力求精准揭示大学生学业倦怠的形成机制,为高校制定科学有效的干预策略提供坚实依据,助力营造更优质的高校教育生态。截至目前,团队共回收有效问卷143份,初步勾勒出武汉地区高校学生的学业状态画像。
  调研团队首先走进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图书馆的自习区域,向同学们发放问卷并说明问卷填写要求。问卷内容涵盖了“你是否经常在完成学业任务时感到力不从心”“面对学业压力,你是否有过逃避学习的念头”等多个问题,旨在全面了解学生在学业过程中的真实感受和状态。填写者纷纷表示:问卷内容丰富且有针对性,精准对应了当下面临的困惑与问题。
  团队继续前往武汉工程大学和武汉职业学院,在校园里有序开展类似的问卷发放与填写工作。团队在后续回收整理问卷时发现:三所高校数据显示,25.87%的受访者认为“学习/工作使我情绪低落”,27.97%的人“在学习/工作中感到挫败”。这种因过度竞争导致的内卷压力在大学生群体中较为普遍,已成为影响学业状态的重要因素。
  为确保数据的全面性和准确性,团队采用了“多源数据三角验证”方法。除了发放问卷获取学生的主观感受外,还积极收集课堂出勤率、图书馆门禁频次等客观行为数据。在武汉工程大学的数据整理现场,团队成员发现了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有位同学在问卷中自述学习状态良好,但其在线学习平台的活跃度却连续两周低于平均值,出现“言行不一”的现象。分析结果表示,这种主观报告与行为表现相分离的情况,反映出学生在学业认知和行为上可能存在矛盾,也为我们深入探究学业倦怠的内在本质提供了新的方向。
  问卷调研呈现了大学生学业倦怠的初步表象,而为了进一步挖掘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团队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了半结构化访谈。访谈提纲围绕“学习动力”“情绪体验”“外部期待”“时间分配”四个核心节点展开。经两轮编码,最终形成三条主线:家庭期待与个人兴趣错位、课程供给与学习需求错位、评价单一与成长多元错位。
  团队首先前往武汉职业学院,与各年级学生展开了深入交流。其中一位受访学生提到:“高考成绩低于预期后,父母把全部希望压在专升本上,希望能通过专升本‘争口气’。可我对现在的专业实在提不起兴趣,每次没学好就觉得特别对不起他们。”在后续的访谈分析中发现,类似这种因家庭期望与自我认知产生冲突而引发的羞耻感,在访谈中多次被提及。这一现象与团队前期提出的“制度压力-文化情感”双维驱动模型的部分假设相契合。该模型认为,大学生的学业倦怠不仅受到学校教育制度、评价体系等制度压力的影响,还与家庭文化、社会情感等文化情感因素密切相关。
  通过进一步访谈不同年级和专业的学生,团队发现学业倦怠的表现和成因存在一定差异。不同年级学生的表现和原因不尽相同,大一新生刚从高中步入大学,面临着学习方式、生活环境的巨大转变,部分学生因无法适应新环境而产生焦虑和倦怠情绪;大四学生则面临就业、毕业论文等现实压力,对未来感到迷茫和担忧,进而影响学业状态。
  此次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业倦怠调研团队的跨校调研活动,通过问卷数据与学生访谈的相互印证,已初步勾勒出武汉地区部分高校学生学业倦怠的表征与深层诱因。研究发现表明,学业倦怠不仅与学业制度、课程压力相关,更深刻受到同辈竞争氛围、家庭期望、个人兴趣匹配度以及不同学习阶段特有挑战等多重因素的交织影响。这些分析,为高校更有针对性地关注学生心理健康、优化教学管理与支持体系提供了实证依据。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相信能够为有效破解大学生学业倦怠难题、优化高校教育生态提供有效建议,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创造更加良好的条件。
实践报告推荐
  • 鹭吟漳月赴下坂 首周筹备筑根基
  • 7月21日,厦门大学嘉庚学院“鹭吟漳月,笔耕春山”鹭萌芽志愿者队漳州队抵达福建省漳州市华安县下坂村,正式启动暑期“三下乡”社
  • 2025-08-03
  • 解密短小杆菌的危害―流感嗜血杆菌
  • 流感嗜血杆菌是一种常见的革兰氏阴性杆菌,因最初被误认为是流感的病原体而得名,后来证实其与流感病毒无关,但该名称一直沿用至
  • 2025-08-03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