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感嗜血杆菌是一种常见的革兰氏阴性杆菌,因最初被误认为是流感的病原体而得名,后来证实其与流感病毒无关,但该名称一直沿用至今。它主要寄生在人类的呼吸道中,通常情况下不会引发疾病,但在免疫力低下时可能导致多种感染。
基本特性
- 形态与染色:呈短小球杆菌状,无芽孢和鞭毛,多数菌株有荚膜,革兰氏染色呈阴性。
- 培养特性:营养要求较高,需要在含有血液或血液成分的培养基上才能生长,在巧克力培养基上生长良好。
(流感嗜血杆菌在BAP平板上的菌落)
- 抵抗力:对环境抵抗力较弱,不耐热,56℃加热30分钟即可被杀死,对常用消毒剂敏感。
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感染者咳嗽、打喷嚏时排出的飞沫中含有病菌,健康人吸入后可能被感染;也可通过密切接触传播,如共用毛巾、餐具等。
易感人群
- 儿童:尤其是6个月至5岁的婴幼儿,由于免疫系统尚未发育成熟,容易受到感染。
- 免疫力低下者:如患有慢性疾病(糖尿病、慢性肺部疾病等)、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老年人等。
- 未接种疫苗的人群:缺乏相应的抗体保护,感染风险较高。
引发的疾病
- 呼吸道感染:是最常见的感染类型,包括中耳炎、鼻窦炎、肺炎、支气管炎等。其中,中耳炎在儿童中较为多见,可出现耳痛、听力下降等症状;肺炎则可能表现为发热、咳嗽、呼吸困难等。
- 侵袭性感染:虽然发生率相对较低,但后果较为严重,如脑膜炎、败血症、化脓性关节炎等。脑膜炎患者可能出现发热、头痛、呕吐、颈项强直等症状,若治疗不及时可能留下神经系统后遗症。
预防措施
- 接种疫苗:接种流感嗜血杆菌疫苗(如Hib疫苗)是预防侵袭性感染的有效手段,建议按照免疫程序给儿童接种。
- 加强个人卫生:勤洗手,尤其是在饭前便后、接触公共物品后;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捂住口鼻,避免飞沫传播。
- 避免接触感染者:尽量避免与流感嗜血杆菌感染者密切接触,在疾病流行期间,少去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
- 增强免疫力: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充足睡眠等,以提高自身免疫力。
治疗方法
一旦感染流感嗜血杆菌,应及时就医。治疗主要采用抗生素,医生会根据感染的部位和严重程度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头孢类抗生素等。对于严重的感染,可能需要住院治疗,给予静脉输液、对症支持治疗等。
总之,了解流感嗜血杆菌的相关知识,做好预防措施,尤其是及时给儿童接种疫苗,能有效降低感染风险。如果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以便尽早诊断和治疗。(作者:张稳超,徐熔璐)
张稳超
徐熔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