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青州石末,即是鲁山花瓷。”跨越千年,花瓷腰鼓静静地躺在故宫博物院的展柜里,而热烈奔放的腰鼓声,在一代代花瓷工匠巧夺天工的技艺中回响,诉说着鲁山花瓷的前世今生。
进入展厅,我们便被琳琅满目的花瓷吸引住了。“传统工艺繁杂,包含采矿、选土、研磨……”讲解的声音渐渐模糊,斑驳的彩釉和精美的花纹却无言地诉说着陶土历经千锤万凿的雕刻和熯天炽地的焚烧终成花瓷的涅槃。
灯光打在段店窑出土的瓷器碎片上,与铺展开的金色绸缎交响辉映,光彩夺目。取出一片细细端详,仿佛是刚从窑炉中取出的花瓷被仕女失手打碎——瓷片花纹依旧,颜色如故。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队员们个个驻足不前,任凭怎么呼唤。要怨也便怨这花瓷————宛若醇香美酒,品得人如痴如醉,勾得人欲罢不能。
工作室里,袁留福老师正在伏案写作,案旁摆放着一些与众不同的花瓷:四弦具断的琵琶、眉长过目的三羊开泰……我不禁好奇问道:“袁老师,这些花瓷是有意设计的吗?”袁留福老师起身走到花瓷旁,笑道:“此皆妙手偶得啊!”
走进茶室,袁老师为我们斟满香茗,所用茶具正是鲁山花瓷。温润的茶汤注入茶碗,沉静的釉色仿佛被唤醒,青白纹路在盏壁间盈盈舒展,幽光浮动,与袅袅茶烟共舞。几盏清茶,消暑又解渴,冲淡了夏日奔波的疲惫。袁老师一边煮茶,一边将鲁山花瓷的前世今生娓娓道来:
“鲁山花瓷,始于夏,盛于唐,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鲁山花瓷创造了二液分相釉的新技巧,为黑釉瓷系的美化装饰开辟了新境界,使黑釉系瓷器出现了绚丽斑斓的窑变效果,开创了驰名中外的高温瓷窑变的先河。在黑釉、茶叶末釉、酱褐釉或灰白釉等地釉上点缀出蓝色、天蓝色、黄褐色、灰紫色或乳白色彩斑,给人以天然造化、变化莫测之感。鲁山花瓷奇妙无比地出现大片彩斑,有的任意点抹,有的纵情泼洒,天机超逸,没有陈格,表现出大唐盛世的豪迈气魄,在“南青北白”瓷器格局中独树一帜。唐花釉瓷代表了中国北方当时瓷艺术的最高水平。因此鲁山花瓷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重要的研究和开发价值。”
“然而由于历史的发展和时局的动荡,再加上鲁山县地形以山区居多,水路运输不畅,鲁山县唐朝时期临近都城洛阳得天独厚的人文环境不复存在一代名瓷——鲁山花瓷也渐渐被人遗忘。”谈及鲁山花瓷由盛转衰的原因,袁老师感慨万千。
进入新世纪,鲁山花瓷“枯木逢春”,走上传统文化的大舞台,被世人重新喜爱。“2006年5月,鲁山县段店瓷窑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鲁山花瓷烧制技艺被列为河南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凝土为骨,窑火作魂。轻抚鲁山花瓷,感受它的温润。斑驳釉色间,尽显大唐开放包容之气象,亦藏华夏窑变千年之玄机。对高超技艺的赞美无以言表。每一件瓷器背后,都是工匠们日复一日的创新和无数次的尝试;那份对美的极致追求,凝结成了眼前看得见摸得着的瓷器。惊叹于技艺之精妙,也真切感受到像鲁山花瓷这样珍贵的非遗文化的传承任重道远:传承非遗,并非依靠响亮的口号,而须脚踏实地、躬行实践。非遗文化需要被看见、被理解,更需要一代代年轻人去学习、去传承。窑火虽历沧桑,神采永照汗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