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风雨无阻赴鹤山:实践队“四维课堂”点亮童心 智慧调研助力社区

    发布时间:2025-08-02 阅读:
    来源:申佳琳 陈锶琳
  (通讯员:申佳琳 陈锶琳)7月21日清晨,台风“韦帕”的余威仍在,却未能阻挡青春奔赴的脚步,广东工业大学“破晓时分”社会实践队的12名跨专业学子带着精心打磨的课程,奔赴江门鹤山开启三下乡实践。7月21日至25日,这支青年队伍响应“百千万工程”号召,在鹤山开展为期五天的支教与调研活动,以多元课程为载体,用青春智慧破解基层教学难题,在风雨中筑牢教育根基,生动有趣的课程激发了孩子们浓厚的学习兴趣。
  
  风雨兼程筑根基精准筹备显担当
  
  “原本定在20日的行程推迟了,但备课资料我们在家就反复打磨好了。”实践队队长在出发前清点物资时说道。受台风“韦帕”影响,团队出行计划延迟一日,但队员们的支教热情丝毫未减。7月21日清晨,团队准时集结奔赴鹤山,抵达后迅速完成住宿安顿与物资清点,第一时间深入支教社区勘察场地,结合实际情况优化课程表。
  
  当天下午,实践队员赴鹤山一中,与学校教师进行了深入访谈。此次交流让队员们对基层教育工作者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与实践有了深刻认识。老师强调“看见每个孩子”,关注学生情绪与需求,致力于营造安全理解的环境。更令队员动容的是老师对“培养完整的人”这一教育目标的诠释:重视引导学生接纳自我、培养抗挫力,坚持“育分更育人”。此次访谈是一次深刻的教育理念洗礼,一中老师“看见每个孩子”、“育完整的人”的智慧,为队员后续支教活动提供了宝贵的思想启迪和实践方向。
  
  图为破晓时分社会实践队采访鹤山一中老师。石金艳 供图
  
  筹备工作既要快更要实。当晚,团队便结合访谈收获与前期调研,紧急调整了支教课程计划,力求让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实际需求。队员们以严谨态度落实每一项准备:从教具分类整理到课堂规则预设,从应急方案制定到课程衔接规划,细致入微的筹备为后续教学活动筑牢基础。这份扎实作风,正是青年学子践行“求真务实”精神的生动体现。
  
  多元课堂绽活力教学相长显智慧
  
  五天支教中,实践队构建起“学科启蒙+安全防护+文化传承+素质培养”的四维课程体系,用创新设计点燃学习热情,在动态调整中不断锤炼教学能力。
  
  学科课堂巧转化,抽象知识变生动。历史课上,队员以“鹤山本地历史人物”为切入点,用故事串联时间线,孩子们专注的眼神与高频互动让课堂持续升温;数学课将“鸡兔同笼”问题转化为“农场闯关游戏”,原本皱眉的学生开始主动举手推演,课后仍围着队员追问“下一关题目”;物理课遭遇首次实验超时难题后,队员当即采用“演示+分组实操”模式,既让每个孩子触摸到实验器材,又通过“实验观察员”岗位设置维持秩序,课堂后半段孩子们的专注度显著提升。
  
  安全与心理课程双线并行,守护成长每一步。防溺水课上,警示视频播放时的寂静与互动演练时的投入形成鲜明对比,队员们设计的“模拟救援”环节让安全知识从课本走入实践;防诈骗课结合老人访谈中收集的真实案例,用“小鬼当家”情景模拟教会学生识别陷阱,课后抽查显示80%的孩子能准确说出三种防骗技巧。收官日的“预防校园霸凌”心理健康课上,队员结合案例讲解软暴力的表现与危害,引导学生绘制“自我保护小贴士”;“人际交往”课通过情景模拟让学生主动分享交友故事,课堂上“如何与同学化解矛盾”的讨论声此起彼伏。
  
  文化素质课程多点开花,兴趣之花悄然绽放。非遗漆扇手工课上,队员们分工示范技法、看护工具,让每个孩子都带着专属作品满意离开;八段锦课上,孩子们从嬉笑模仿到认真投入,课间自发练习的身影成了社区新风景。最后一日的中国象棋课成为“人气王”,棋盘前孩子们专注对弈,举手请教规则的热情高涨,参与度远超此前课程;“文化自信”思政绘画课上,孩子们用画笔描绘碉楼、咏春等本土文化符号,10岁的小林在作品旁写道:“这是我的家乡,我为它骄傲”,课堂精彩瞬间被镜头定格成珍贵纪念。
  
  图为破晓时分社会实践队教孩子们下棋。周谕莹 供图
  
  教学过程中,团队坚持即时优化。针对手工课秩序波动问题,迅速明确协助分工并强化安全规范;面对课程节奏过快等情况,通过分层提问、增加视频互动等方式调整。每日晚间的总结会是课程优化的“加油站”。“今天物理课超时了,下次要提前预留10分钟总结。”“安全课的互动游戏可以再多设计几个。”队员们围坐在一起,结合课堂记录和学生反馈复盘当日教学。“如何让内容更生动”“怎样提升互动效率”成为讨论焦点,队员们在复盘反思中精益求精。
  
  基层调研察民情延伸服务显担当
  
  支教之余,实践队分多路深入鹤山基层,在调研走访中感知社情民意。7月22日上午,队员们来到社区活动中心,与正在纳凉的老人们围坐交谈。“社区的长者饭堂很好,三菜一汤才5块钱,我们老人吃得舒心。”78岁的张奶奶边说边竖起大拇指,“就是想学着用手机看天气预报,总怕按错键。”队员们认真记录下老人们对“手机操作指导”“组织短途旅游”的需求,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写满了民生期盼。当聊起鹤山的变化,土生土长的李爷爷打开了话匣子:“以前这一带全是田地,现在高楼拔地而起,马路修得比城里还平整。”他指着窗外的社区广场说,“那里以前是晒谷场,现在成了我们跳广场舞的地方。”老人们的讲述,让队员们对乡村振兴的成果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红色文化探访让队员们深受触动。7月23日上午,在鹤山烈士陵园,队员们向烈士纪念碑敬献鲜花,认真聆听讲解员讲述革命先烈的事迹。“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他们为了理想挺身而出,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永远学习。”队员们在参观笔记中写道。随后走访的中共旧址,青瓦白墙的古朴建筑里,现代化的展陈方式生动还原了革命场景,队员们一边拍摄资料,一边记录旧址保护与红色文化传承的做法,尽管阴天光线影响拍摄,大家仍通过调整角度、后期补光等方式,确保调研资料完整。
  
  文化地标探访让队员们触摸到鹤山的历史脉络。在梁赞故居,队员们看着墙上的咏春拳谱,听着传承人讲述“武术不止于打斗,更在修身养性”的理念,对非遗传承有了新理解;鹤山博物馆内,“桑基鱼塘”的微缩模型、侨乡民俗的实物展陈,让队员们深入了解当地历史;霄南村的走访中,平整的柏油路、整齐的农家院、设施齐全的文化广场,无不展现着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图为破晓时分社会实践队探访梁赞故居。郭绍文 供图
  
  调研中遇到的小挑战,也成了成长的契机。“一开始采访时,老人们比较拘谨,我们就先聊家常再问问题。”队员们总结出“拉近距离再提问”的访谈技巧;针对录音环境嘈杂的问题,大家学会了用手机备忘录快速记录关键信息;发现设备准备不足后,立刻调整分工,确保后续拍摄“一人持机、一人补光”。这些在实践中积累的经验,让调研工作愈发扎实高效。
  
  实践期间,队员们运用专业技能服务社区,得知为预防基孔肯雅热,社区需排查台风过境后的积水隐患以杜绝蚊虫滋生,便主动运用无人机进行空中巡查,精准排查路面积水情况,高效配合社区工作。“能用专业技能为社区办实事,这种奉献的感觉特别有意义。”参与巡查的队员表示。青年担当在点滴行动中充分彰显,本次实践活动的价值也更为凸显。
  
  青春聚力结硕果初心不改向远方
  
  7月25日下午,最后一堂课结束后,孩子们纷纷把画作、手工送给队员,稚嫩的笔迹写着“谢谢老师”“希望你们再来”。五天里,12名队员共开发29节特色课程,服务社区学生50余人次,收集教学反馈87条,形成3份课程优化方案。
  
  当日傍晚,队伍召开总结交流会,队员们围绕课程成效、个人成长展开分享。“象棋课的高参与度证明贴近孩子兴趣的重要性”“心理课调整互动形式后,纪律明显好转”,教学组复盘着课程优化的每一步。队员们细数成长:“拍摄剪辑能力在记录活动中提升”“组织课堂让表达更有条理”“调研时学会了如何拉近距离沟通”。实践期间,宣传组持续制作推文、每日纪实记录点滴,视频组用镜头记录下每一个精彩瞬间,调研组成员整理问卷、深入家访,全方位为实践留下完整记录。
  
  “孩子们的笑容是最珍贵的反馈。”在实践总结会上,队员们感慨道。从最初面对课堂秩序时的紧张无措,到后来能从容调整教学策略;从调研时的羞涩腼腆,到能主动与老人深入交流,队员们在服务中完成了自我成长。“这次实践让我们明白,基层需要青年力量,青年也能在基层成长。”实践队指导老师表示。目前,团队正按计划推进问卷数据分析、课程资源整理和调研成果总结,为后续实践积累经验。
   图为破晓时分社会实践队与队旗合影。郭绍文 供图
  青春的脚步从未停歇,教育的初心始终滚烫。广东工业大学“破晓时分”社会实践队的鹤山之行虽已结束,但青年学子用知识赋能基层的实践仍在继续。基层需要青年力量,青年也能在基层成长。这支队伍将带着实践中收获的成长与思考,继续深耕基层教育,让青春力量在服务“百千万工程”的实践中绽放更绚丽的光彩。
实践报告推荐
  • 延红色纪念,绘文化新篇
  • 安徽理工大学医学院“医”口童声志愿服务队九名成员于7月13日来到了安徽省池州市东至县开展返家乡支教活动。
  • 2025-08-02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