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武汉纺织大学经济学院“陶出东方·泥火新生”社会实践队,围绕“宜昌彩陶文创IP赋能与产品营销生态焕新计划” 主题,在与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宜昌彩陶第五代传承人陈晓悦女士对接后,深入湖北省宜昌市明珠彩陶文化中心,沉浸式体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 宜昌彩陶。团队通过展厅参观、助残制作室探访、共绘童趣陶艺、访谈交流等环节,追溯陶艺发展脉络,切身感受中华文明在泥火间的沉淀与传承。

活动伊始,实践队在陈晓悦女士的带领下参观了宜昌彩陶展示馆与助残制作室。展厅内,从仿古陶罐到现代装饰器皿,一件件形态各异的彩陶作品静静陈列,清晰勾勒出陶艺的发展脉络 —— 从新石器时代的起源,到不同文化时期的演变,从城背溪文化的古陶遗存,到宜昌彩陶厂的艺术陶创作,千百年制陶工艺的演进轨迹与守正创新精神在此凝聚。这些珍贵的文物与作品,既彰显着古代先民卓越的创造力和审美情趣,也承载着通过“产学研一体化模式”传承非遗文化的匠心追求。


随后,团队来到彩陶传习所,亲身体验彩陶制作过程。陈晓悦老师耐心讲解宜昌彩陶的发展脉络与核心技法,并手把手教授运用“羊角揉”“菊花揉”等手法拉坯塑形。她边示范边讲解,一边鼓励队员大胆动手,不惧失败。指尖沾泥、转盘飞旋,实践队员逐渐掌握了基础技法,粗粝的陶土在手中蜕变成形,每一件初具雏形的作品都承载着成员们对非遗的敬畏与热爱。

当天下午,实践队还与多位小朋友一同开展陶艺创作,活动现场其乐融融。队员们协助孩子们构思图案,并分享非遗小知识,激发他们对传统工艺的兴趣。“传统技艺的生命力,在于一代代人的亲手传承。”通过与少年儿童的亲密互动,彩陶的温度不仅传递给了当下,更播撒进未来的土壤。

体验活动结束后,实践队专访了宜昌彩陶第五代非遗传承人陈晓悦女士。她分享了自己多年从事彩陶教学与创作的初心与坚持,“守艺人,更是育人者。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彩陶、热爱非遗。”她还讲述了团队在推广彩陶文化方面的探索,包括进校园授课、策展推广、文创开发等,努力让非遗走出展馆、走进日常生活。
一段展览,一次体验,一场对话。通过此次宜昌之行,“陶出东方·泥火新生”社会实践队在沉浸式的学习与交流中,真切感受到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与深远意义。在一捧陶泥中体味传承的厚重,在一轮拉坯中雕刻文化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