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午后,帧影锋行团队再次准时抵达了青龙街街道志愿服务中心。
继昨日光影探索,今天的实践将带社区居民开启更颠覆的“创世”体验。
PART1
理论破冰:
解码“从无到有”的魔法 我们早早备好了数支3D打印笔和耗材,要把虚拟想象“打印”成触手可及的现实。“叔叔阿姨、同学们,下午好!昨天学了把生活‘拍’进手机,今天试试把手机里的东西‘拿’出来。”讲解员张宝瑞的开场白,成功勾起大家好奇。
■3D打印笔准备

■授课现场
她先以生动视频科普“3D打印”——即“增材制造”。没用艰深术语,只打了个通俗比方:“传统制造像用整块木头雕刻佛像,是‘减法’;3D打印则像用泥巴一层层堆塑佛像,是‘加法’。”
从打印医疗假肢的感人故事,到打印航天零件的尖端科技,再到打印个性化玩具的有趣应用,张宝瑞展示了3D打印的广阔前景。PPT上不只是技术,更是“所想即所得”的激动未来。
理论讲解不长,只为迅速破冰,把大家的好奇心引向接下来的亲手实践。
■PPT节选
■现场居民
PART2
亲手创造:
在笔尖流淌的想象力 理论的种子已播下,此刻该让它在实践中发芽。参与者被分成小组,每组都有3D打印笔和环保PLA耗材。
团队成员王岩一边演示,一边讲解使用技巧:如何控制出料速度,如何在平面绘基础,又如何向上“拉丝”构建立体结构。
■正在操作演示
■大屏同步展示
演示一结束,众人便迫不及待投入创作。活动室里很快飘起PLA耗材加热后的淡淡玉米甜香,空气中满是专注与创造的宁静。
■专心创作中
■帮助居民操作
团队成员在各组间穿梭,随时提供技术支持,帮大家解决堵料、断丝等问题。这过程比昨天的摄影教学更具挑战,却也带来更深刻的创造喜悦。
我们看到的,不再是对现实的“再现”,而是纯粹想象力的“创造”。每道扭曲线条、每次失败尝试,都是这场独特创造的一部分。
PART3
成果分享与感悟:
一次“造物主”的体验 随着一件件奇思妙想的作品在桌面上诞生,本次体验活动渐入尾声。活动邀请多位居民上台,分享创作成果与参与感受。
制作“埃菲尔铁塔”的小男孩,高高举起略显笨拙却充满力量感的作品,骄傲地说:“这是我亲手做的!”制作兰花的奶奶则感慨:“以前觉得高科技都是年轻人的玩意儿,没想到我们老太婆也能玩,还能做出这么个像样的东西。这不就是‘神笔马良’嘛!”
■作品分享
■亲子互动
在最后的采访中,一位陪孩子参与活动的奶奶,看着身旁孙子手中的作品,笑意盈盈地说:“本来就是陪孩子来看看,想着这些高科技咱也弄不懂。没想到孩子玩得这么投入,自己拿着打印笔一点点做,一会儿叫我看他画的底座,一会儿又兴奋地说‘奶奶你看它立起来了’。这东西真神奇,像变魔术似的,能把脑子里想的变成真的,孩子开心,我看着也高兴!”
PART3
所思所感:
社区文化活动的终极目标-- 解放人的创造力
如果说昨天的摄影教学,是赋予人们“记录世界”的能力;那么今天的3D打印体验,则是赋予人们“创造世界”的可能。
人不是被动的消费者,而是主动的、自由的创造者。人的最高价值,体现在将自身的内在的思维与想象,化为创造事物、改变世界的力量。
■合影
我们通过引入新的技术(3D打印笔),让社区居民——无论老少,体验了一次作为“造物主”的喜悦。从这个意义上说,今天递到社区居民手中的每一支3D打印笔,都像是一支微缩的火炬,点燃了每个人心中那份沉睡的、创造的火焰。
社会建设的目标,不仅仅是物质的极大丰富,更是人的创造力的极大解放。作为新时代的工程师、设计师和建设者,我们的任务,不仅仅是设计和制造产品,更是要设计和创造出能够让更多人参与到创造过程中的工具与平台。
地点:青龙桥街道综合文化活动中心
参与人员:刘书成 王淑俞 王岩 王斌 邹展名 刁泽慧 陈涵宇 杨子甜 唐诗苡 张宝瑞
设计:刘书成
文案:邹展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