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黄瓷台上塑匠心,振兴图里见青春 ||万里学子实践团探访三溪源村解码文化振兴密码

    发布时间:2025-08-01 阅读:
    来源:瓷舟溪行团队
       三溪源村位于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三溪乡,地处访溪、汉溪、龙溪三溪发源地,2010年由原盛园、牛大坑、西应三村合并而成。村庄聚焦“运动休闲旅游”特色产业,通过乡贤返乡创业政策,打造全域旅游发展新模式,有效带动村集体经济壮大和村民增收。村庄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向“美丽经济”转型,累计开发天门坪漂流(缙云县首家峡谷漂流)、括苍天路越野线路(37公里山脊赛道)、猛峰尖勇士乐园(八大功能区)三大核心项目,配套发展民宿11家、农家乐6处。2022年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带动100余名村民就业,实现村民年均增收4000余元。三溪源村先后获评“丽水市市级生态村”(2011年)和“缙云县革命老区村”(2021年)等荣誉。未来,村庄将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深化运动休闲产业集群建设,持续走好“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乡村振兴之路。
  溪声潺潺,窑火映青山。浙江万里学院物流与电子商务学院“瓷舟溪行”暑期社会实践队于7月5日驶入缙云县三溪源村。实践队将锚定“千年窑火-匠心新生”文化主线,深度解码黄瓷文化,深度挖掘其独特的山水资源(天门坪漂流、括苍天路越野线路),为村庄定制专属文化IP,开发融合黄瓷文化与探险美学的创意发展路径。
  把准命脉:熟虑决行止
  6月29日中午,实践队与队伍指导老师陈金龙就暑期调研工作展开深入研讨。师生们围绕“怎样推动黄瓷产业数字化营销发展”“黄瓷行业营销策略优化路径”等核心议题反复推敲。
  对此,陈金龙老师提出:“调研重点应聚焦于黄瓷产品的现状、发展瓶颈、销售渠道以及数字化营销策略的创新应用,调研过程需紧密结合当地产业特色、市场定位等。”这番指导为此次后续提出切实可行的营销方案,从而有效打开市场指明了方向。
  问策寻方:谋定发展径
  7月5日清晨,实践队抵达三溪源村。简单休整后,实践队队员们来到了三溪源村党群服务中心。与村书记应三元会面,队员们得以了解这座山村振兴的核心脉络。

  应三元书记为实践队队员介绍村子情况
  会议室里,应三元书记向我们勾勒了村庄的现状与未来。他坦言,目前村内特色产业较为单一,仅有本地人运营的一家黄瓷作坊,主要面向政府采购和纪念品市场,村内使用较少,且传承面临挑战,尚无明确接班人。漂流项目虽由私人投资、政府供地并带动部分季节性就业,但收益有限;民宿多集中在下游,对本村经济拉动作用不明显;农业仍以茭白种植为主,辅以少量蔬菜,产量不高,多用于自给。面对约1500户籍人口中三分之二外出务工(主要从事饮食、陶瓷、建材行业)、留守多为老人、教育资源几近空置的现实,村集体正积极支持黄瓷作坊发展,以年租金1万元的价格提供场地,并期望其能通过文创、研学等方式提升产品附加值,开拓更大市场。
  然而,发展的转机已然显现。书记着重介绍了关键性工程——预计后年7月通车的隧道,这将极大缩短通往壶镇等地的时间,显著改善当前虽有进步但仍显狭窄的交通条件,为村庄注入强劲动力。他充满信心地表示,依托村内优越的自然环境和气温条件所蕴含的旅游潜力,加之村干部对乡村旅游、研学体验等创新模式的开放态度和积极尝试,村庄正迎来新的机遇。他特别期待本次高校调研能为提升黄瓷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贡献智慧方案。“隧道开通将带来人流和机遇,”书记展望道,“我们准备好了探索新路径,让村子真正活起来、好起来!”
  溯源问道:深植乡土情
  会议室里,应女士向我们聚焦黄瓷工艺的机遇与挑战。她介绍,父亲应先贵曾赴杭合作,后归乡制瓷。其作品以独特香灰釉融合本地“黄帝文化”为特色。然而,她坦言困境:父亲年事渐高,却鲜有年轻人愿学,传承堪忧;产品以杯为主,兼有茶酒具,定价几十至数百元,虽承载文化价值,但销售零散,依赖老客与景区、茶馆零单,未成规模;市场推广乏力,品牌不彰,设计创新与本地文化结合尚有潜力,主动营销能力不足。

与传承人谈话
  但破局之路清晰可见。领队老师提出黄瓷体验是亮点——可吸引研学与游客,联动“仙都”景区、漂流项目开发伴手礼与活动;村内民宿环境适宜接待,需提升餐饮配套并优化线上展示套餐(含住宿、餐饮、陶艺)。他迫切希望引入大学生团队、文化机构助力推广,申请非遗提升影响,并与学校建立研学合作以稳定客源。线上需发力小红书、抖音,拍摄制作短视频,提供刻字绘画定制。“必须线上线下合力,打响黄瓷品牌,让老手艺焕发新生!”
  带着这份期许,实践队在应女士的引领下,于6日傍晚步入暮色中的村庄。蜿蜒的山路仿佛被夕阳镀上一层暖釉。传承人步履沉稳,指向远方:一泓碧水静卧于群山怀抱,水库在落日熔金般的余晖下波光潋滟,宛如镶嵌在苍翠山峦间的一面巨大明镜,倒映着流云与飞鸟掠过的痕迹。视线下移,层叠的梯田依山就势铺展,深浅不一的绿色块是大地精妙的刺绣。田垄间,晚归的农人身影依稀可辨,他们或躬身侍弄着作物,或肩挑收获,沉甸甸的箩筐里是新采下的茭白,沾着湿润的泥土气息,与山风送来的草木清香交织在一起。村民们在田埂上挥锄的身影,与远处连绵起伏的群山、身旁静静伫立的古树,共同勾勒出一幅坚韧而宁静的田园诗画。
  暮色渐浓,群山轮廓在天际线上化作深邃的剪影。“这不仅是手艺的根,更是土地的脉动,”实践队员望着夕阳下劳作的景象感叹,“汗水浸润的梯田、丰饶的收获、静谧的水畔,构成了最动人的传承底色——扎根沃土,生生不息。”
  解码变迁:蓄力新势能
  跟随应先贵先生的脚步,我们沿着三溪村的发展脉络深度探访。踏入记录着村庄前世今生的展览馆,他目光炯炯地为我们解读:“看这‘生态三溪大花园’的蓝图,是根,也是路!”展板清晰勾勒出村庄的转型之路——从依赖玉米、土豆、栗子的传统耕作,到如今依托绿水青山,培植起“东方橄榄”和茶园这片片“金叶子”,一条生态致富路正越走越宽。“一杯茶、一滴油、一汪水、一颗炭”,新旧照片无声诉说着环境蝶变,而梯田茶垄、橄榄新苗在生态画卷中孕育着蓬勃希望。
  穿过暑期的宁静,我们步入三溪小学。窗明几净的走廊里,一方玻璃展柜吸引了目光——里面静静陈列着孩子们捏制的黄瓷小碗、杯盏,质朴的造型透着童趣与对家乡手艺的初识。这些稚嫩的作品无声诉说着文化根脉在下一代心中的悄然萌发。
  最后驻足于古韵盎然的乡贤馆,庄重与热望交织的气息扑面而来。这里不仅是村庄的“智慧库”,更是传承红色基因、凝聚振兴力量的精神高地。墙上,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与当代杰出乡贤的奋斗风采交相辉映。馆内珍藏的史料与乡贤们的桑梓建言,共同指向一个目标:让红色精神与乡贤智慧,为黄瓷品牌崛起、生态旅游兴旺、“东方橄榄”飘香注入不竭动力,真正赋能这片土地的振兴征程。
  淬炼匠心:躬行传新火
  在探访的尾声,我们走进了氤氲着泥土清香的黄瓷工作坊。应先贵先生早已备好了陶泥与工具,热情地招呼我们亲身感受这门古老手艺的温度。

  “这黄瓷啊,根子就在咱们这方水土的泥料里。”他一边说着,一边取过一块湿润的瓷土,双手沉稳而灵巧地揉捏、拉坯。转盘飞旋间,一团朴拙的泥土在他指间仿佛被赋予了生命,渐渐显露出杯盏的雏形。“你们看,这细腻的土质,烧出来就是黄瓷特有的温润色泽和坚实胎骨,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宝贝,也是别处模仿不来的根。”他边示范边讲解着黄瓷土的奥秘,声音里满是笃定与自豪。
  示范过后,便是我们这些“学徒”的实践时刻。传承人耐心地指导着每一位队员揉泥、定中心、拉坯,工作坊里顿时充满了专注的气息与尝试的欢声笑语。待到素坯初成,他又执笔示范画坯技艺,笔尖蘸取天然釉料,在土坯上勾勒出简约而富有本地文化意蕴的纹饰。“画坯是心手相连的功夫,下笔要稳,心思要静。”他鼓励我们大胆尝试。队员们纷纷执笔,或临摹,或创作,在素白的坯体上留下属于自己的印记。虽然笔触难免稚嫩,但那份对传统技艺的敬畏与初次体验的新奇,都深深融入了一笔一划之中。

成果图
  当夕阳的余晖透过窗棂,洒落在沾满泥点的工作台和一件件尚带湿气的作品上,传承人看着我们专注的神情和手中的“成果”,欣慰地笑了:“亲手做一做,才知道这泥巴里藏着的学问和心血。老祖宗的智慧,得靠一代代的手传心授,才能活下来、传下去。你们今天留下的不只是个杯子,是摸到了咱黄瓷的脉,是接上了一点文化的香火。”这沉浸式的体验,不仅让我们领略了黄瓷制作的精妙,更深切体会到守护与传承这份非物质文化遗产沉甸甸的分量,以及它扎根于这片沃土的独特生命力。

与应先生、应女士合照
  从深藏山坳的古老技艺到擘画振兴的崭新图景,三溪村的故事,融于香灰釉的温润光泽里,刻在层叠梯田的绿色诗行间,更跳动在乡贤反哺桑梓的热忱中。
  暮色四合,浸润着泥土气息的首日调研暂告段落。实践队员们穿梭于静谧古村与希望田野,不仅亲历了黄瓷从泥土到艺术的蜕变、聆听了“东方橄榄”破土而出的生长之声、感悟了红色血脉与乡贤智慧交织的振兴力量,更在传承人的指尖与讲解里,触摸到了这片土地最坚韧的脉搏——那是黄瓷土承载的文化根魂,是生态经济萌发的盎然生机,是隧道贯通在即带来的无限憧憬。带着泥土的温度与沉甸甸的思考,“瓷舟溪行”实践队将继续深耕三溪,以青年之智、设计之力,潜心勾勒这幅传统手艺与绿水青山共舞的乡村共富新画卷。
实践报告推荐
  • 童趣漫画搭桥梁,古典诗词焕新颜
  • 2025年7月9日上午,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人文传媒“诗韵探行,雅句传薪”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在大影壁社区堂群服务中心开展暑托班实
  • 2025-08-01
  • 多彩贵州奋进行 南青共筑民族梦
  • 2025年6月30日至7月5日,“南大人奋进在贵州”实践团队,循着“红色铸魂、绿色筑基、蓝色逐梦、鎏金万象”的脉络实践团深入贵阳
  • 2025-08-01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