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一场融合思政引领、科技赋能与文化浸润的 “探寻世遗,智绘海丝”之旅

发布时间:2025-07-29 阅读: 一键复制网址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以数字技术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近日,泉州师范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探寻世遗,智绘海丝”索迹实践队携手泉州市妇联、泉州市科技馆、航程空港教育科技等单位,开展了一场为期4天的世遗文化保护与传播实践活动。实践队将“习近平总书记与大学生在一起”的学习要求融入田野调查与数字实践,综合运用三维建模、数据可视化、数字孪生等前沿技术手段,聚焦泉州世遗文化基因的数字化解析、多模态数据库构建及沉浸式传播路径探索。本活动依托福建省思政精品项目、泉州师范学院“数智红创”辅导员工作室及数字文化与软件协会师生力量开展,旨在构建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智能传播的理论框架与实践模型,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实证研究。

  思政铸魂:循领袖足迹汲取前行力量
  实践队以思想领航,追寻习近平总书记的泉州足迹,筑牢信仰之基。在“循迹刺桐”主题教室,队员们沉浸在数字化呈现的历史画卷中,通过生动讲解与珍贵史料,深刻感悟习近平总书记在泉州调研时留下的思想财富与实践伟力,深化对“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的理解,为海丝文化数字化实践汲取丰厚理论滋养。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宗教石刻展厅,队员们目光聚焦于科技赋能文保的“神奇密码”。他们精心录制微视频《博物馆的科技密码》,生动揭示现代科技如何在文物修复、保护与研究中点石成金,让沉默的石头“开口”讲述海丝故事,打造了一堂跨越时空、震撼心灵的科技思政课堂。




  科技赋能:数字解码智绘世遗图景
  深入世遗点,实践队化身“数字工匠”,运用多种技术手段为文化遗产精准“把脉”与“存档”。在石狮六胜塔,无人机腾空进行全景航拍,三维扫描设备细致捕捉塔身每一处纹理,为这座古老航标建立毫米级精度的数字档案,为后续研究、修复和虚拟展示奠定坚实基础。在安平桥,队员们综合运用文献研究、实地踏勘、结构测绘及数据分析,系统梳理古桥历史脉络、建筑特色、保存现状与面临挑战,为科学保护提供详实依据。驻足南外宗正司遗址,队员们细致记录遗址现状,运用“今昔对照、内外比较”方法,深入剖析宋元时期先进的海关管理制度及其对现代治理的深刻启示,解码其作为“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贸易体系核心枢纽的卓越历史价值。在德济门遗址,聆听老党员深情讲述泉州往事,队员们组织策划主题演讲活动,生动阐释德济门的海丝门户地位、天后宫妈祖文化与航海精神的深厚渊源。这种“红色基因+文化遗产”的创新传播模式,有效激发了在场青少年对家乡历史文化的强烈认同与自豪感。






  智慧传承:创新课堂激扬文化自信
  实践成果从“田野”走进泉州市科技馆,实践队走进泉州市科技馆,将思政教育融入科技实践,实现从技术应用到教育传播的华丽转身。队员们在吴伊萍老师的专业指导下,充分发挥数字技术专长,基于虚拟现实(VR)及大模型技术,创新开发了“安平桥”、“洛阳桥”、“蚕的一生”等系列沉浸式交互体验项目。
  队员们戴上PicoVR头显,手持平板电脑,瞬间置身历史现场!亲手“参与”洛阳桥“种蛎固基”的生态智慧工程,亲耳“聆听”安平桥“天下无桥长此桥”的壮阔史诗,亲身经历“蚕的一生”展现的古人巧思与自然奥秘。这不仅是炫酷的科技展示,更是将世界遗产保护成果深度融入小学科学教育的智慧课堂革命。通过身临其境的VR/AR体验,抽象的历史文化知识、深奥的建筑科学原理、古老的生态智慧变得直观可感、触手可及。队员们在惊叹与互动中,深刻领悟中华文明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永恒理念,文化自信的种子在幼小心灵中悄然生根发芽。


  范式创新:“学-践-研-传”链式驱动未来
  本次实践是一次“学-践-研-传”四轮驱动的系统性探索,旨在:数字化解析世遗基因,构建多模态数据库,探索沉浸式传播路径,凝练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智能管理与创新传播的理论框架与实践模型,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贡献高校智慧与青年力量。
  四天的实践之旅,是思想的淬炼场,是技术的练兵场,更是文化传承的播种机。泉州师院数计学院的青年学子们,以坚定的文化自信为舵,以先进的数字技术为帆,在守护千年海丝文脉的航程中破浪前行。他们不仅用科技之光点亮了历史的尘埃,更用智慧之钥开启了通向未来的传承之门。这场“数字赋能世遗,智绘传承海丝”的生动实践,让古老文明在数字时代焕发出蓬勃生机,也彰显了新时代青年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征程中的创新活力与使命担当!技术薪火,正照亮文明传承的万里航程。
  
作者:黄争红 孙桢怡 来源:多彩大学生网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