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南师泰院学子三下乡:师教探天启童心,古今融汇拓新程

发布时间:2025-07-25 阅读: 一键复制网址

南师泰院学子三下乡:师教探天启童心,古今融汇拓新程

  2025年7月5日,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诗韵探行,雅句传薪”暑期社会实践团队的志愿者前往富贵山社区开展以“古诗中的宇宙与航天”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活动创新性地将传统古诗词教学与现代航天科技、VR、AI等技术手段相结合,旨在引导现代儿童深刻领悟传统古诗词蕴含的文化底蕴与深层内涵。

古今交响的诗意宇宙

  课程伊始,志愿者吟诵完李白“月蚀西方破敌时”的诗句,一位戴圆框眼镜的男孩高举手臂“老师!我知道!是‘天狗食月’的故事!”。现代科学解释与传统神话的碰撞瞬间引爆课堂。一名三年级的女孩急切分享奶奶传授的秘方:“天狗吞月时要敲铜盆!”邻座男孩立即反驳:“新闻说月食是地球挡住了太阳光!”当屏幕上播放“玉兔号”月球车的影像时,孩子们纷纷认出了它,由此显示出了他们对航天知识的熟悉程度。

  在精心设计的“古今交响曲”环节,志愿者组织孩子们进行了静电吸附实验。孩子们专注地看着摩擦过的塑料尺吸起碎纸屑。突然,一个孩子拍手惊呼:“原来月亮是被太阳‘吸’着转的!”志愿者引导孩子们感受纸屑被吸起的力量,并解释道:“这就像行星绕着太阳转的引力。”一个托腮沉思的男孩喃喃道:“那天狗吞月的时候,古人知道影子在变戏法吗?”

  活动中,团队运用多种科技设备辅助教学。团队利用AI技术扫描诗句“沙场烽火连胡月”诗句,在手机屏幕上动态还原盛唐边塞场景,呈现出征队伍的行进画面。现场一位男生看着动态画面说“以前读‘犹堪一战取功勋’没太大感觉,现在看到这些画面,好像能体会一点古人的心情了。”

                          (图为组员带领同学一起做静电吸附科学小实验 戚彦澄摄)

科技赋能的诗意新生

  在击鼓传花诵读诗句的环节,孩子们稚嫩的童声念着“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被选中的女孩认真解析:“李白把月亮想成白玉盘,就像我把火箭当成会飞的银龙一样。”这种将古诗意象与现代科技结合的想象,在随后的绘画创作中得到了充分展现,孩子们的作品充满奇思妙想。其中一幅画尤为引人注目:水墨风格的敦煌飞天与穿着宇航服的航天员在月球表面击掌,旁边用稚嫩的笔迹写着“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技术本身不是目的,关键在于如何用它更好地打开古诗的意境之门。”团队负责人在介绍活动设计理念时举例说。当孩子们在VR中感受边关朔风,或伸手试图触摸全息投影的嫦娥衣袂时,一位同学轻声感叹:“这些技术让古诗离我们更近了,但真正打动人的,还是诗里表达的那些人的情感。”

  (图为组员选取击鼓传花幸运同学 魏可欣摄)

双向照亮的启蒙之光

  在实践活动的尾声,“原以为我们是启蒙者,”一位志愿者摩挲着孩子们赠送的星空图,“但他们的奇思妙想和对知识的热情,也给了我们很多新的启发。”这种启发源于课堂提问环节的哲思喷涌:“古人要是知道我们能‘摸到’月亮,会不会羡慕得睡不着?”这声童真的叩问,让志愿者团队深刻体会到古今追求的连接:“今天精密的航天探索,是在一步步实现古人‘可上九天揽月’的梦想;而古诗中的瑰丽想象,为今日探索注入了不竭的浪漫动力。”这场由南师泰院学子带来的社区实践活动,在孩子们心中悄然种下了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认知的种子。

(记者 李兰馨 刘文静 通讯员 王雨婷)

作者:李兰馨 刘文静 王雨婷 来源:“诗韵探行,雅句传薪”暑期社会实践团队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