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品诗探月载文韵 科趣传声获新知

发布时间:2025-07-25 阅读: 一键复制网址
  2025年7月9日,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人文传媒学院“诗韵探行,雅句传薪”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走进泰州市海陵区斜桥社区活动中心,为社区的小朋友们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古诗鉴赏与科学探索活动。主讲人周彦宏通过精心设计的活动,将古典诗词的韵味与现代科学知识巧妙融合,让小朋友们在品读古诗的同时,探索科学奥秘,激发了对传统文化和科学知识的双重兴趣。
  活动伊始,主讲人周彦宏以“你知道月亮上有什么吗?”的提问开场,迅速吸引了小朋友们的注意力。小朋友们争相回答,有的说“嫦娥”,有的说“玉兔”,还有的提到“环形山”。周彦宏肯定了小朋友们的奇思妙想,并由此引出本次活动的主题,通过古诗和科学,重新认识众人所熟悉的月亮。随即她带领小朋友们走进北宋文学家苏轼的《阳关曲·中秋月》,详细介绍了苏轼的生平事迹,特别是其在中秋佳节创作此诗的历史背景,并逐句解析了诗歌内容。在讲到“暮云收尽溢清寒”时,她引导小朋友们想象中秋之夜云雾散尽后,月光倾泻而下的清冷美景;而“银汉无声转玉盘”则被解读为银河静默,明月如盘缓缓移动的静谧画面。小朋友们跟随她的讲解,轻声跟读诗句,仿佛置身于千年前的中秋月夜。当读到尾句“明月明年何处看”时,周彦宏启发小朋友们体会诗人对人生漂泊的感慨,并鼓励大家珍惜与家人团聚的时光。小朋友们认真思考,积极分享自己的理解,现场洋溢着浓厚的学习氛围。
  (图为周彦宏讲述《阳关曲·中秋月》历史背景 李婉婷供图)
  随后,周彦宏又引领小朋友们穿越到唐代,一同品读诗仙李白的《把酒问月》。她演绎诗人手持酒杯的场面,生动再现了李白月下独酌、把酒问天的场景,并以生动活泼的语言描述了举杯邀月的浪漫场景。在讲解“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时,她还拓展讲述了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为了让小朋友们更全面地了解李白,周彦宏还穿插讲述了李白“铁杵磨成针”的故事,以及他“天子呼来不上船”的傲骨,让小朋友感受到这位大诗人的独特个性。小朋友们听得津津有味,不时发出赞叹声。
  在古诗品读过程中,周彦宏创造性地融入了月球科学知识的讲解。她指出,李白诗中的“青天有月来几时”正体现了古人对月球起源的思考,进而运用图片和视频资料向小朋友们介绍了现代科学对月球形成的几种主流假说,如大碰撞假说、分裂假说等。当她通过展示登月照片时,小朋友们纷纷瞪大了眼睛,发出阵阵惊叹。她还引导小朋友们认识人类从“欲上青天揽明月”的梦想,到1969年阿姆斯特朗首次登月的伟大跨越,这一环节让小朋友们深刻感受到古诗中蕴含的科学探索精神与现代科技成就的呼应。

  (图为周彦宏向小朋友们介绍月球来源 李婉婷供图)
  为了让抽象的科学原理变得直观易懂,周彦宏专门设计了传声筒实验环节。她展示了用纸杯和棉线制作简易传声装置,并邀请两位小朋友上台演示,一人将纸杯紧贴耳畔,另一人则对着纸杯轻声细语。当他们发现棉线松弛时声音无法传递,而拉紧棉线后就能清晰听到对方讲话时,周彦宏阐释原理,“正如月球真空环境无法传声,声波必须依赖介质振动”,小朋友们恍然大悟。随即现场出现了传声筒制作和两人对话的热闹场景,在这一过程中团队成员悉心指导。实验过程中,有的小朋友发现线绳打结会影响传声效果,有的则尝试用更长的棉线进行测试,探索精神十足。实验不仅验证了固体传声的原理,更让小朋友们在游戏中掌握了科学知识。
  (图为小朋友两人一组进行传声实验 李婉婷供图)
  本次实践活动通过诗句的深情诵读、古诗的趣味讲解和实验的亲身体验,促进传统文化传承与科学知识的普及。‌整个活动持续近两小时,现场气氛活跃,小朋友们踊跃参与互动问答和实验操作。活动结束后,多位小朋友表示,这种将古诗和科学结合的形式既有趣又有收获。社区工作人员也对活动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这种创新形式的活动既传承了文化经典,又培养了小朋友们的科学素养。
(记者李婉婷 通讯员胡月)
作者:胡月 来源: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人文传媒学院“诗韵探行,雅句传薪”暑期社会实践团队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绘”味家乡--家乡美食插画行动
  • 全球化浪潮下,文化多样性机遇与挑战并存,美食文化作为地域文化的关键载体,地位愈发重要。然而,快节奏生活与外来文化冲击,致
  • 2025-07-25
  • 石榴花开一家亲 民族团结民勤行
  • 7月14日,西北师范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足迹的力量小红马青春行”河西走廊实践团在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进行实地调研活动
  • 2025-07-25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